季節時令來到晚秋,當夜裡溫度下降一些,餐盤裡的蔬菜就甘甜一些。
原因之一是當氣溫下降,植物細胞的活動力降低,就會保存更多的醣份,因此提升了口感和甜度。
這也是為什麼夏天的市場裡,遠方高山蔬菜總是以脆甜、清甜聞名而價高。
當時令轉換入秋,平地的夜間溫度若也如往年一樣下降,在平地耕種的蔬菜,其實也會很好吃。
在超市裡常見的蔬菜,除了常年供應的空心菜、地瓜葉或青江菜及水耕蔬菜等,在9月就屬根莖類和瓜茄類,而到了10月就有不同蔬菜登場。
大抵上,陸陸續續登場的有莧科的莧菜,還有十字花科的高麗菜、白、綠花椰菜、蘿蔔、大小白菜、芥藍、芥菜,以及十月後期陸續上市的菠菜等。
保種蔬菜 產地與季節的角力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蔬菜系主任王三太經常走訪台灣及世界各地,當問起台灣各地主要的蔬菜物產時,身為研究員的他,仍顯露著熱情接受訪問。
王三太談到地方特產,指的是農民早期往往會「留種」,保留種子、培育下一代的地區。
像是:
屏東烏龍的芹菜、新園的苦瓜和豆類作物
高雄梓官的菠菜
台南喜樹的小白菜
雲林西螺、桃園八德的莧菜
莧菜雖然屬於10月時令蔬菜,但因為科技的進步,也都能四季栽種。
莧菜不耐寒,由於南北地區因緯度關係,溫度不一樣,耕種的時節也就不同。
南部以3~11月耕作,北部則是4~10月接力耕種。
一樣的蔬菜、不同的地區 身價卻大不同
今天以桃園和雲林特有的「莧菜」產業歷史來談。栽種期雖然有重疊,但是收購價格卻不同。
王三太說明,兩地的莧菜收成,都會運送到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的拍賣市場,只是桃園八德的價格,總是會比雲林西螺好。
這曾經讓雲林西螺農民不服氣,甚至懷疑,桃園八德是否和北農有串通勾結。
桃園八德種的莧菜,大約長到20到30公分就能收成,主要原因是多以溫網室設施耕種,水份控制的很好、不需要過多的水,以這種模式種出來的莧菜,根部很白皙。
雲林西螺種植莧菜,會長到30至40公分,植株大且產量多。
只是,在雲林採收後,會需要多一道程序,得用機器把根部刷一刷,才會顯白。這樣就和桃園八德自然白的莧菜有了區別。
站在收購人員角度,挑選莧菜標準,會有3個部份:
根部白不白
葉片平不平
莖軟不軟
桃園八德都符合這些標準。
王三太接著說,除了桃園八德距離北農有較近的地理優勢,主要還有另一項人為因素打造出來的早年優勢。
當一採收,桃園的農民會做「預冷」。
因為收成過程,田裡的溫度較高,會影響蔬菜的保鮮狀況。所以在採收後,就先用水降低蔬菜溫度,再整批送進倉庫。
而西螺若因距離遠、搶時間,採收後有沒有多這道功夫、以及運送途中有無做冷鏈措施,就會影響蔬菜的品質和品相。
保鮮狀況影響品相,也就會影響收購價格。
不同產區 都有各自的商品價值
產地的作業及運送的保存方式,種種原因都有可能影響品質。
雖然桃園八德產量不比雲林西螺大,但是品質突出,被收購的單價就會高一些。
王三太強調,這並非指雲林西螺的莧菜就不好。
在於兩個產區,有不同的供給市場。
每個商品都有它的自有市場,像是少量質優的八德莧菜 v.s. 產量大且穩定的西螺,以價取勝 v.s. 以量取勝,就能爭取不同的市場。
不同產區的蔬菜,都能有不同的定位。
山陀兒重創全台農業財損 將破5億
只是,2024年7月底的凱米和10月初的山陀兒,接連兩個威猛的颱風重襲南台灣,蔬菜產業勢必有所損傷,這時原本談莧菜的收購標準,就會先受到產量影響。
先求有,再求好。
根據農業部截至10月8日傍晚統計,山陀兒帶來的災損,農業總計近5億元的損失,又以屏東縣2.93億元、高雄市1.12億元、台東縣3645萬元,是目前的前三大農業災損地區。
當產量折損,菜價就會有所波動。
適逢颱風天,影響產量,菜價必定所漲幅。不曉得您有沒有觀察到,現在與以往漲價的周期,有什麼樣的變化?
下週三,我將接續這個題目,來回頭談談,台灣的農業因應什麼狀況,早期做了哪些改變、加上現在的措施,對蔬菜產業和我們息息相關的菜價影響。
本週五,梓玉生態農場的農夫李法憲,則會以第一線人員親身回應,在氣候變遷衝擊之下,反思台灣的農業現狀。
作者:張語屏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