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04期: 極端氣候下,農業生產與消費的挑戰:反思台灣的現狀
台灣地處亞熱帶,天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因此相對脆弱。颱風、地震等極端天氣帶來的破壞,不僅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更對農業生產帶來了深遠影響。加之台灣的消費者對農業普遍存在刻板印象,農業生產、飲食和消費三者之間的連結微弱,這種疏離的消費模式對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構成了挑戰。
災害與農產品搶購:颱風來臨時的蔬菜空架現象
還記得當山陀兒颱風預報即將登陸台灣的時候,社群媒體上瘋傳著超市蔬菜空架的照片,進一步引發了民眾的恐慌性搶購。台灣南部在10月1日因應颱風宣布停班停課,而農場當天送往超市的團購蔬菜,剛從貨車搬下來就被民眾一搶而空。現場一片混亂,有的顧客甚至還未等到蔬菜上架,就急忙將菜籃中的商品納入囊中。
這樣的場景讓人不禁思考:為何人們只有在面臨天然災害、害怕物資短缺的情況下,才會如此關注農業?這次的蔬菜搶購事件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台灣在面對極端氣候時,消費行為的縮影。當供應鏈出現斷裂,大家會突然意識到農業的重要性,但這樣的關心以及行動卻是短暫的,隨著災害的過去,農業議題再次淡出公眾討論。
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不僅僅是減產
近年來,極端氣候現象日益頻繁,對台灣的農業生產帶來嚴重打擊。除了颱風,極端高溫、短時強降雨、乾旱、強風等各種天氣變化,無一不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這些氣候異常不僅直接導致農產品減產,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病蟲害問題,進一步加劇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
面對這些挑戰,農夫常處於挨打的局面。天氣變化難以預測,且瞬息萬變,使得作物的栽培難以按照計劃進行,農民們的辛勤付出常在一場災害後化為烏有。然而,消費者對於這些問題的認識卻是有限的,在面對蔬菜短缺時,也往往只關心「有沒有菜可以買」,而不會去思考更深層的農業問題。
農業與消費者的疏離:現代社會的反思
現代台灣社會中,農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無論從「地理、心理、社會、經濟與教育層面」來看,都在逐漸拉大。對於許多人來說,農業似乎只存在於超市的蔬果架上,與農業的聯繫僅限於購買蔬果的那一瞬間,而選擇的標準也常是基於「價格和外觀」。更甚者,隨著外送平台的普及,許多人連超市購物的機會都變少了,餐飲的便利性讓農業的存在變得更加「隱形且無感」。
這樣的疏離關係對於農業的永續發展是一大挑戰。消費者的需求是農業生產的動力之一,然而當消費行為僅停留在「便利性」和「價格」的層面時,對於農業的支持無法長久。極端氣候下的農業生產本就困難重重,若消費者無法理解並支持農業的永續發展,農業的未來將面臨更大的危機。
正確的了解帶來正向的行動
極端氣候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新常態,農業更是首當其衝,面對這一挑戰,僅靠農民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的消費者「有意義的」關注農業議題,並透過「有意識地」改變消費行為才行。當農業生產和消費能夠更緊密的結合,台灣農業與農民才有底氣邁向創新創意的永續發展。這不僅僅是為了農業,也是為了每一位依賴農業的我們自己。
作者:李法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