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08期:極端氣候下,農業生產與消費的挑戰:看看日本,想想台灣
第004期電子報提到台灣現階段主流消費意識與行動對於本土農業的永續發展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因為擔心買不到而搶購的行動,只會助長消費者偏向採用短視近利心態來理解本土農業,而且這樣的心態可能更加鞏固強化對於農業的偏見,對於本土農業的永續發展是一大隱憂。
在天然災害頻傳的台灣,農業生產頗具挑戰,然而所觀察到消費者對於農業議題的關心經常只源起於供應鍊可能斷鏈所帶來的恐慌性消費行為,出於恐懼而非實質關心支持農業的消費,對於促進農業永續發展毫無幫助。
農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疏離,也隨著各種誤解而持續擴大,台灣的飲食享有極高的便利性,從超市購物到外送點餐都十分簡單。然而,這樣的便利性卻進一步惡化消費者與農業之間的疏離。當供應出現問題時,消費者的反應往往是恐慌搶購,而非理性關心農業問題。餐飲的取得與飲食的便利也讓農業的存在變得更加「隱形且無感」。
「令和米荒」的啟示
日本面臨米荒的困境,讓我們看到消費模式與農業政策之間的緊張關係,也為台灣農業提供了寶貴的借鏡。
2024年夏天,日本經歷了30年來最嚴重的米荒,原因複雜且多重疊加:
1. 日本人的稻米食用量逐年下滑,從1962年的118.3公斤,到2022年的50.8公斤(數據出處:日本農林水産省「食料需給表」),日本政府只好鼓勵農民減產,以避免產量過剩,影響價格。
2. 2023年夏季發生的歷史高溫,造成水稻產量大減20萬噸。
3. 2024年日圓貶值,消費便宜吸引太多觀光客太多,稻米食用量額外增加10萬多噸。
4. 2024年地震、颱風、極端高溫,破紀錄大雨,都讓日本民眾產生災害預期心理,大量囤積白米。
5. 日本農民平均年齡69歲,看到生產成本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而大幅度波動,也會加快農民退場的可能性,又更進一步加大稻米生產的缺口。
6. 事實上,日本民眾並不是買不到米,嚴格來說是買不到「便宜的低價米」,長期以來日本民眾也是習慣購買便宜低價的白米,再加上即便每人每年稻米食用量持續下跌,日本人還是習慣家裡一定要庫存白米,所以才會造成米荒的感受如此強烈。
這樣的米荒不僅反映了極端氣候對農業的衝擊,也揭示了消費者對食材供應不穩定的恐慌心理。雖然日本的米荒問題看似與台灣無關,但事實上,台灣的農業面臨著相似的情況。
「飲食西化、極端氣候、國際情勢」合力創造出稻米生產完美風暴
從這些分析可以看到,飲食西化與極端氣候的出現,搭配其他碰巧發生的國際情勢,催生出日本史無前例的缺米事件。
飲食西化是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為了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國家不得不開放市場作為交換條件,換取當下對國家來說更重要的發展成長動能,農產品經常就是交換標的,因為可替代性高以及受輿論關注度低,比較容易成為被犧牲的標的。
極端氣候好似溫水煮青蛙一樣,變化都是一點一滴的累積,多數人很難有顯著且立即性的感受,或者事過境遷,便忘得一乾二淨,讓氣候衝擊持續反覆發生,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
國際情勢則相對複雜許多,但最近幾年,從Covid-19疫情開始、烏俄戰爭、以哈戰爭,到現在可能發展成區域衝突,每個國際事件都向全世界人類展示不同事件如何影響農業糧食生產與供應。
看看日本,想想台灣
日本面臨米荒的困境,讓我們看到消費模式與農業政策之間的緊張關係,再加上氣候異常與國際情勢,都會讓這一層緊張關係更加劇烈,更容易造成社會動盪與人心不安,甚至直接危及政治與政權的穩定,值得吾人更細心了解,也為台灣農業提供了寶貴的借鏡。
作者:李法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