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食農教育提升大家對農業正確理解與認識
要實現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消費者的認識和行動必須有所轉變。首先,需要增強大眾對農業生產過程的理解。農業並非只是在田裡種菜這麼簡單,它包含了從品種研發、栽培管理技術、土壤管理、病蟲害綜合管理,到收成後的加工與銷售的通路管理,每一個環節都有相當高的技術含量。通過更透明的農業資訊公開和教育,讓消費者了解他們購買的每一個農產品背後,農民所付出的努力,這有助於拉近消費者與農業之間的距離。
當然,也透過正向有意義的議題討論,來引導消費者擺脫農業悲情的刻板印象,也有助於提升對農業的正確認識。
提高消費與農業之間的連結強度
其次,有效連結消費與農業之間的關聯性,進而推動更多本土農產品的消費。台灣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決定了在地農業生產的特殊性,透過教育幫助消費者認識在地農業,並用正確的觀念來理解與思考,同時以縮短食物里程為誘因,鼓勵購買在地生產的蔬果,不僅能減少對進口農產品的依賴,還能支持本土農業的發展,這在2026年台灣將全面推動碳稅收費一事上,可以為在地農業帶來繁榮興盛的可能。
導入科技技術的創新與資源的實質投入
此外,應對極端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更將是未來台灣農業的重中之重。這可以分成二大部分來討論,一個是生態農業,另一個是導入更多科技技術層面的創新與投入,(我將另外為大家專文討論生態農業應對極端氣候的幾大關鍵作為。)有關科技技術的導入,例如,推動智慧農業,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農作物的抗逆境能力,並通過氣候預測系統幫助農民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盡可能採取預防措施來減少直接受災的損失。若不幸遇到天然災害導致減產時,又或者因為氣候因素造成豐產時,消費者的回應方式與力道也直接影響農業接下來的發展路徑。
消費者行為的轉變雖然困難,卻是推動農業轉型不容忽視的一條路徑
因此,消費者的行為轉變或許是不能忽視的關鍵一環。當我們在購物時,應該更懂得思考產品背後的生產過程,懂得透過選擇永續農業的產品,來支持農業永續發展。這不僅僅是對自己、下一代與環境的負責,也是對本土農業生產者的支持。透過教育,讓「關心農業」成為一種日常行為與普世價值,而不是僅僅在災害來臨時的應急反應,這將是台灣農業能否在極端氣候下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
面對極端氣候的新常態,需要消費者與農夫一起合作
極端氣候已經成為台灣農業的常態,面對這一挑戰,僅靠農民單方面的努力無法單獨應對。無論是農民、政府,還是消費者,三者都必須緊密合作,才能實現農業的永續發展。農業生產端需要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消費端則需要更高的環保意識和行動轉變。
我們需要更多的消費者從日常生活開始就關注農業,並透過理解便願意改變消費行為來支持農業的永續發展。當農業生產和消費能夠實現更緊密的連結,台灣農業才有機會在未來的各項挑戰中持續穩健成長與發展。不僅是為了確保糧食安全,更是為了全體社會的永續發展。農業不僅關乎農民的生計,更與每一個依賴農業的我們息息相關。因此,支持農業的永續發展,實際上就是在為我們共同的未來投資。
這也就是「植未來」理念的起點所在!
作者:李法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