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14期:飲食,選擇中的自由與不自由
「吃及吃飽」是最基本的人權及需求。吃不飽、是會產生嚴重的社會與政治問題的。我們總認為吃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但在這看似自由的背後,身為消費者,我們真的有所謂的「選擇自由」嗎?還是我們的自由選擇其實早已經是被設定好的?
多元選擇的背後真的是自由選擇嗎?
在一個自由與富足的社會裡,「吃、飲食」是最基本的人權及需求。吃不飽、是會產生嚴重的社會與政治問題的。想吃什麼、什麼時候吃、吃多少、怎麼吃、跟誰吃、在哪裡吃、花多少錢吃?都可以自由選擇,但在這看似自由的背後,身為消費者,我們真的有所謂的「選擇自由」嗎?還是我們的自由選擇其實早已經是被設定好的?
舉例來說,走進超市,映入眼簾的是貨架上滿滿的各式各樣的食品、飲料,產品多樣、口味多元、形狀不同、包裝外觀大小不同、包裝顏色不同、包裝容量不同、價格不同,選擇多到讓人難以下手。但若仔細了解原料與成分,不外乎是馬鈴薯、玉米、糖、鹽,加上各種調味與保鮮用的食用化學。飲料也差異不大,以水為載體,加上各種不同的食用素材為基底,形成產品多元的飲料,但成分仍然不脫玉米精煉出來的高果糖糖漿,以及和玉米相關的各種化合物。
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背後操控整個食物供應系統
這些產品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龐大到令人難以想像及撼動的食物供應體系。這個體系,以近乎寡占的方式方方面面掌控著生產糧食的農業與消費市場端的消費。在這種綿密且難以一窺究竟的食物供應體系中,看似多元的選擇,其實都是經過縝密計算與設計好的,目標就是獲利。
在食物供應體系一切以利潤為考量的前提下,建構也同時限制了我們選擇食物的自由,這種看似自由的背後深深地影響了我們認識食物的方式以及我們的飲食觀念與習慣,而後者才是更令人擔憂的問題。
再舉個例來說,「肥胖與飢餓」,看似是天秤的二端,其背後的成因頗值得探究。撇開基因缺陷,早期造成肥胖的成因普遍是因為「吃太多」,而早期在物資缺乏年代,有能力與機會吃太多的人應該是社會上相對富有的人,因此肥胖經常與高社經地位有直接關聯。然而,當食物供應體系開始介入整體的生產與消費過程後,肥胖的成因也出現了180度的轉變,反而貧窮及相對落後的開發中國家的青少年成為肥胖的主要族群,伴隨著普遍且嚴重的糖尿病疾病,為何如此?
讓食物變得更便宜更便利取得是好是壞?
以前的貧窮會導致飢餓,但因為食物供應體系的介入,讓食物的取得變得更為便宜,但這卻是單純以熱量來計算的「便宜」,而這種用熱量來解決飢餓的方法,結果就是「便宜、好吃、好喝、吃更多、喝更多」,造成令人遺憾的社會、環境與健康問題。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二大目標:解決飢餓,其實與解決肥胖所衍伸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的方法是非常類似的,都是「用正確的方式認識食物,並吃對東西」。
在人類歷史中,從來沒有一個年代的糧食生產如現今有那麼龐大的產量,但同時也觀察到也從來沒有一個年代可以看見肥胖與飢餓人口數都處於人類歷史的最高峰,而且肥胖人口數還遠高於飢餓的人口數量,肥胖與飢餓是非常矛盾的二種社會現象,但在現今被少數幾家全球巨型食物加工廠所掌控的食物供應體系下,矛盾似乎變得不矛盾了。而消費者自認擁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似乎也沒有多少自由可以選擇。
我相信,這應該不是我們要的!
但我們要什麼?我們要能夠直接與農夫對話對接,減少經由食物供應體系來介入食材的供應鏈中,如此消費者可以直接從農夫那裡取得多元食材來源,由農夫直接供應多樣性食材,消費者才有真正的選擇自由。
你的聯絡人通訊錄中是否有可以直接聯絡上的農民電話呢?
作者:李法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