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15期:1960年代全球發動綠色革命 台灣農業卻開始缺工?
約在1960年代,為能充份應付糧食供給,全球興起了第三次農業革命:「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當時的農業台灣,正在全力轉型為工業台灣,社會結構朝著都市化發展,改變了居住地、人口分佈,與產業性質。
2024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9)於11月11日,在歐亞交界的亞塞拜然民主共合國(Azerbaijan)展開一年一度的全球進度追蹤與協商大會。今年議題聚焦在能源與金融的行動,仍如去年在阿聯酋的COP28,協商又再陷入僵局。
由於COP28及COP29舉辦國,都與化石能源開採、交易有關,令人不得不關注利益衝突。
根據BBC環境記者的報導,已有許多聯署信聲明與警告,溫室氣體最大宗來源來自化石能源的開採,在逐步淘汰化石能源進度上一樣裹足不前,氣候變遷大會談判,似乎已不具效益。
不過,除了人為採焦化石能源增加溫室氣體,世界氣象組織(WMO)也指出,為了能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養殖經濟動物,大量的砍伐森林做為農業用地,也同樣製造大量碳排放。
約在1960年代,為能充份應付糧食供給,全球興起了第三次農業革命:「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尤其是開發中國家,主要為了提高農業產量, 導入機械化及培育改良農作物研究,雖然帶來重要的國際間研究技術轉讓,但同時間,生產時也包含了使用農藥、化學肥料。
就這樣,上游生產端開始採用慣型農法——使用大量的化學農藥與肥料;在中下游端,則是在包裝蔬菜鮮食,過度使用了一次性包材,像是塑膠袋、保麗龍等,累積了現在土壤與環境的裂化問題。
所謂的「碳里程」、「低碳生產」概念,在當時的綠色革命期間,並非社會焦點,也不會受到政策制定者的關注,現在的永續倡議,才是當代的「新綠色革命」。
但當時為了滿足供給糧食的需求,出現的慣行生產模式,也就不足為奇。
因此,筆者先把台灣蔬菜產業歷史年輪,稍微快轉到1970年代。
當時的農業台灣,正在全力轉型為工業台灣,社會結構朝著都市化發展,改變了居住地、人口分佈,產業性質。
農業部農試所嘉義分所的分所長方怡丹指出,當年台灣受到都市化、平地氣溫上升的關係,農業人口結構,開始有了變化。
都市化,消費人口集中在都市城鎮,農夫與家眷,開始搬往都市,或介於之間的城鄉地區。
在工業化時期,全球氣溫,也在逐年上升。天氣變熱,改變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也產生更多病蟲害,進而影響了蔬菜收成狀況與產量。
再加上台灣當時正在推行經濟建設、發展公路,蔬菜生產區開始往溫度較低的高山地區移動。另帶一提,這也就形塑出日後的高山蔬菜產業。
人正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進行博士後研究的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朱家立(Leo Chu),近期也回到台灣,11月19日在國立政治大學演講,主題是「台灣與綠色革命之擴張與轉型(1960~1999)」,對台灣過去農業時代的發展,有許多深入的研究。
因此筆者日前邀訪朱家立博士,他提到,台灣在1970年代,因為快速的都市化與工業化發展,農村人口開始流失,勞動力不足,再也無法回到戰後初期,那稍微密集化的農業模式。
除了戰後國民政府來台人口訊速增加,都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人口也會繼續增加。所以,為了有足夠糧食、農作物,就需要有3大元素:
足夠的農地
農獲產量
從農人口
但是除了農村勞動力不夠,雖然台灣農地耕地面積成本蠻低,但在土地改革,在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政策制定下,地主為了儘力保留自己的地,寧願分家登記、變成獨立的戶數。
「後來制度化、財產化,一旦土地制度訂下來,就很難再更動。」
朱家立說,不只地主,當年身為佃農的農民,也不會再想把這些土地賣掉,因此在地主、農民不願再釋出更多土地,雖然形成了密集的小農,但當政府想要導入機械化耕作,由於耕地面積小、收獲就少,預期「技術集約」的耕作模式,就面臨很大的挑戰;而小農在農藥及化肥使用上,則是密集地使用。
以下,梳理本文所提到,在1960-1970年代當時台灣的農村狀況:
國際間,興起第三次農業革命「綠色革命」,導入機械化與化學農藥、肥料
台灣在工業化時期,氣溫上升,影響農作生長、收獲產量
經濟建設時期,菜農選擇移往高山較低溫地區耕種
農業台灣都市化,農村人口外流,從農人口開始出現缺口
土地改革後,地主、農民不願再釋出更多農地,耕地面積小、無法透過機械化創造更大的利潤,政府難以推動機械化的集約生產
公部門長年以來,也不斷的鼓勵與輔導青農返鄉,為的就是解決缺工難題。
早在農業台灣時,農村受到都市化及人口外移影響,從農人力就已存在缺口,並非只是近十內的問題,是早在距今近半世紀前,就有的狀況。
下一期,我們繼續來談,當年人口外移與都市化的狀況;之後更會著眼在台灣的產業轉型,發生了什麼事。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