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16期:生產,選擇中的自由與不自由
第014期電子報,為大家揭露消費的選擇自由與不自由,這一期電子報為大家揭露農夫生產選擇中的自由與不自由。生產與消費,二者都是農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決策,在自由經濟與貿易的發展下,看似得以自由選擇的背後,其實都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掌控影響著,而我們該如何認識與理解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如何對農業的發展產生衝擊?
農業生產的主角真的是農夫嗎?
農業生產中的主角毫無疑問是農夫,然而,農夫在生產過程中的自由選擇卻充滿了矛盾。從表面上看,農夫似乎擁有自主權,像是種什麼、怎麼種、何時收成、賣多少錢等等,但這些看似自由的選擇,實際上受到市場、供應鏈和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制約。農夫的決策選擇權不僅僅是技術層面,還包括了生計與市場的博弈,顯示出農業生產和食物供應體系中深層且不為人知的不正義。
表面的選擇自由與市場遊戲規則的約束
農夫面對的生產選擇,如種植什麼作物、何時施肥或採收,似乎是由他們自主決定的。然而,這些決定實際上受制於諸多外在條件。例如氣候、土壤、水源、耕地大小等自然條件固然重要,但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市場需求、通路規範以及合作社或產銷班的影響。現今大多數農業生產是集體合作的模式,農夫需依循市場設定好的遊戲規則來進行種植和銷售。
如果農夫不依照市場要求來規劃作物生產,可能面臨諸多挑戰,甚至是收入減少的「市場處罰」。合作社或產銷班的規範雖能協助農夫降低風險,增加穩定收入,但也意味著農夫失去了某些自主決策權。他們被迫種植共同運銷需求的作物,否則可能面臨價格壓力、銷售通路中斷,或者成本高漲的風險。
共同運銷中的經濟壓力與規範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許多農夫參與共同運銷計劃,以追求規模經濟效果,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收入。但這樣的制度也對農夫帶來了許多隱性的壓力。他們必須依照合作社的要求生產,並在能夠承擔的風險範圍內作出選擇。這些規範性要求,從品種選擇、種植日期、種植面積、使用肥料、農藥,到什麼時候採收,以及採收規格,都對農夫的選擇產生影響。
如果農夫選擇脫離這一體系,或不遵循既定的規範,可能會被市場懲罰,這種懲罰直接反應在收入減少上。市場規則使農夫的自主選擇權變得非常有限,即便他們在生產過程中擁有技術上的選擇權,但這些選擇的背後是市場所設定的遊戲規則,讓他們無法完全自由地決定自己的生產方式。
消費者需求與農民生產困境的矛盾
在現代消費社會中,消費者的需求對農夫的生產決策有深遠影響。消費者進入超市時,面對琳琅滿目的產品選擇,可以隨時以合理的價格購買所需商品。然而,這樣的消費便利的背後卻隱含著農夫無形的生產壓力,並對農夫的選擇形成一只擺脫不了的緊箍咒。例如,消費者希望全年都能購買到某些水果或蔬菜,這迫使農夫必須採取特定的生產方式,如使用大量化肥或依賴基因改良作物,以確保產品的穩定供應。
這種情況下,農夫的選擇並非基於土地的最佳使用方式或生態考量,而是被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所驅動。農夫常常面臨自我剝削的困境,收入愈少時,他們反而不得不種植更多的作物來維持生活,但這只會加重市場的供需不平衡,並進一步壓低價格,影響生計。
市場與農業結構中的不正義
農業生產的遊戲規則由市場主導,農夫只是這個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巨型食物供應體系擁有強大的議價與市場支配能力,農夫容易在不對等的價格條件下,為了滿足通路而被迫接受。所謂的市場機制反而使得農夫無法在供應鏈中擁有平等的發言權,而供應鏈中的其他環節,無論是食品加工廠還是超市,則從中獲得了更多利潤。
這種結構性的失衡,很不容易被觀察到,但卻日漸加深農業與消費之間的利益衝突。農夫的勞動付出沒有得到真實的報酬,而消費者往往也無法真正理解這些價格背後的生產壓力與不公平現象。市場以低廉的價格回應消費者需求,而農夫卻承擔了成本上升、收入減少的風險,同時也讓消費者落入食安與健康風險中,這正是食物供應體系中的不正義所在。
改變與轉型的必要性:重塑農業與市場的關係
農夫的自由與不自由之間,反映出當前食物供應體系中不為人知的黑洞。農業政策應該關注這種不平等結構,支持農夫在產銷市場中的地位。政府應推出落實公平正義且可持續性的農業政策,減少巨型食物供應體系對市場的壟斷,讓致力於多元多樣性生產的農民有更多公平機會進入不同的通路市場。同時,消費者也應該更深入了解食物的生產過程,支持更公平、永續以及多樣性的農產品消費模式,社區支持型農業型態確實是一股對於從事多樣性種植的農夫最大的鼓勵與支持力量。
這些改變,核心目標也是在於提高農夫在面對氣候變遷時的韌性。
唯有改變這種表面尊重市場競爭機制,實則剝削生產與消費端因為資訊不透明不對等所產生的不公平不公義的結構,農夫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生產命運,而消費者也能享受到更加永續、公平且令人安心的食品供應體系。
作者:李法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