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18期:顛覆傳統農業產銷運作思維的行動規劃
不管是在臉書粉專或者植未來電子報當中,我經常鼓勵更多人用「行動」來回應與支持各種農業所面臨的挑戰,但「具體的行動」到底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思考行動所引導出來的具體效果,而不落入紙上談兵?
面對各種生產過程中的變數所導致的產量變化,不論是增產或減產,都讓農民吃足了苦頭。為了不讓消費者支持農業永續發展成為空談,如何改變消費者傳統上以農產品為支持農業永續發展的唯一行動方案,顯得異常關鍵。消費者如果要支持農業永續發展,該如何打破這一層產銷僵化思維,而達到消費者實質支持農業的目標?
重新定義農業生產與消費市場之間的關係
顛覆傳統農業產銷的行動規劃,是重新定義農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跳脫傳統上以農產品作為唯一支持標的的農業產銷思維,並鼓勵消費者以更廣泛、更長遠的方式參與農業永續發展。這樣的轉變需要具備從生產到消費各環節的創新與突破,包含產銷模式的轉型、消費者食農教育、資源的循環使用,以及農業與社會間實質且緊密的合作。
傳統農業產銷思維的局限性
傳統的農業產銷模式,往往集中於「供應與需求」的簡單交易邏輯:農民生產農產品,消費者購買產品,雙方的關係局限於經濟交換層面。這種思維短期內促進農產品交易市場的穩定與繁榮,確保生產與消費二者之間都能夠得到各自的利益,但也帶來了諸多限制與問題,特別當農業面臨氣候異常的嚴峻挑戰時,問題更容易被擴大且更急需被關注與解決,擴大的問題包括因為氣候異常所導致的減產,嚴重影響農民生計,而消費者卻又因供應量減少而出現搶購,而這樣因為氣候異常導致減產所形成的搶購根本沒有實質幫助到農民與農業的永續。
傳統產銷鏈忽略農業的多元價值
農業不僅是生產食物的產業,還廣泛涉及生態保護、文化傳承、食物正義、社會公平等多方面的議題。然而,傳統的農產品交易過程,往往將農民的努力簡化為產品的數量與價格,忽略了背後農民所投入的各項成本,包含環境成本、勞動投入與社會影響。
價格競爭壓縮利潤空間
就算消費者願意用行動全力支持在地農產品,農民在市場上往往被迫參與同業來自價格的競爭,利潤空間不斷縮小,導致許多農民難以長期維持生計,甚至面臨退出市場的壓力。這樣的現象促使農業從業者更依賴大量且低成本的生產方式,進一步加劇環境資源的過度使用與土壤貧瘠問題。
消費者認知的侷限
多數消費者將農產品的價格與品質作為唯一評估交易標準,而忽略了農業生產對於社會、環境、文化的貢獻。消費者與農業之間的連結停留在農產品表面,無法深入理解農業的整體生態系統。
突破傳統思維的行動規劃
要顛覆傳統的農業產銷想像,必須從農業本身的內涵與價值出發,重新設計整個產銷鏈,並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消費者與農業長期共生的支持機制。
重新定義農業價值
我一再強調,農業的價值應該超越「糧食生產」的基本層面,應擴大涵蓋環境永續、社區營造、文化保存等多元面向。這需要重新設計農業產銷的論述與內涵,讓消費者能夠清楚理解自己支持的農業不僅僅是產品本身,而是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正向循環。
行動要點
強調農業的環境價值:將農業視為環境保護與修復的關鍵力量,推廣有機農業、再生農業、生態農業等永續耕作方式,並向消費者傳達其對於生態系統的正面影響,對人類社會的貢獻與重要性。將討論導向「農業是公共財」(這部分未來會再撰文詳述)的核心本質上。
宣導農業的社會價值:凸顯出農業對於偏遠社區發展、家庭經濟穩定、就業市場穩定的貢獻,讓消費者意識到他們的購買決策不僅影響食物品質,還影響農民的生計與社會社區的繁榮。
提升消費者的參與感與認同感
農業不是農民的農業,應該是全民的農業。所以農業的永續發展,不僅僅是生產端的責任,消費者絕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應該創造更多讓消費者參與農業過程的機會,強化他們對農業的認同與支持感。
行動要點
推動社區支持型農業(CSA):讓消費者與農民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透過預購、直接訂購模式,消費者不再只是產品的被動接收者,而是農業運營的一部分,跟著農民一起分享生產過程中的風險與收益。
舉辦食農教育體驗活動:讓消費者親身參與農業生產活動,如田間工作坊、農場開放日、員工家庭日等,增強他們對於農業勞動的理解與認同,從而激發他們同理心支持永續農業。
創新農產品與服務模式
傳統農產品的交易模式過於單一,限制了農民的收益來源。創新農產品與服務模式,能夠為農民創造多元的經濟價值,同時吸引更多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參與其中。
行動要點
發展農產品加值服務:農民可以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特色,提供如農業旅遊、手作課程、農業文化體驗等服務,讓消費者除了購買產品外,還能深入體驗農業文化與自然環境的美好。
開發農業附加商品:將農業副產品轉化為高附加值商品,如農作物的剩餘部分加工製成其他產品,既減少農廢,可提升資源利用率,又提供農民額外的收入來源。
發展多樣性種植:提高生態環境對於農業的附加價值,並發展食農教育,創新生產模式並提供多元農業服務,增加產品銷售通路與收入來源。
利用數位技術加強連結
數位科技的普及運用為顛覆傳統農業產銷思維提供有效的工具。透過網際網路等技術,農民可以直接與消費者建立聯繫,並提升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的透明度。
行動要點
建立透明的數位供應鏈:現行的產銷履歷以及有機驗證機制,讓消費者能夠有效追蹤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了解產品的來源、耕作方式與對環境影響,提升消費者對農業永續性的信心與信任感。
運用社交媒體進行教育與推廣:透過社群平台,農民可以學習分享生產過程的故事、環境保護的成果,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讓消費行為不再是冷冰冰的交易,而是情感交流與互動的結果。
消費者打破傳統消費關係的實踐方式
如果消費者真正希望支持農業永續發展,他們需要走出「消費者」的角色,成為農業的「共同經營者」。這需要消費者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轉變:
從「價格」轉向「價值」的消費
消費者應該從單純追求低價的消費思維,轉向支持具備環境、社會與文化價值的農產品,即便這些產品的價格較高,長遠來看,這樣的選擇能夠促進農業的永續發展,也是為了自己的下一代著想。
從「短期利益」轉向「長期共生」
支持農業不應僅是一次性購買行為,而應是一種長期的共生關係。消費者應當參與在農業的長期規劃中,成為農業群體的一部分,與生產者共同面對農業發展中的挑戰與機遇。
主動了解農業與環境的連結
消費者應當教育自己,了解農業對於環境的影響,並主動尋找那些採用永續農業實踐的農民,支持他們的努力。消費者可以透過參加相關講座、閱讀書籍或參與農業體驗活動,深化對農業的認識。
我常利用演講時跟聽眾說,每一個人的手機裡面應該都要至少有一個你可以直接聯絡上的農民電話,這是關心農業發展很重要的一步。
凝聚共識、共同行動
消費者的支持行動,當然是以支持農產品為第一優先,但考量到農業長遠的發展,支持行動也應擴及到產品以外的無形價值上,包含生活、健康、土壤、生態、環境、空氣、水、永續、碳匯方面,無形價值的支持非常困難,但卻可能視為攸關台灣農業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思維。
傳統產銷思維,可能要打破後重新建構,這需要各方一起努力,絕非農民自己或農業團體有辦法達成的目標。
作者:李法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