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20期:吃貨的現代意義與行動實踐
「吃貨」這個詞,從最初的戲謔性的形容詞,經過長時間演變成現代社會中的文化現象。這期電子報是希望能夠在農業的議題上與與年輕人的文化對接在一起,進而產生特殊的化學變化。
今天的「吃貨」不再僅僅是愛吃或擅長美食的人,而是帶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社會責任、環保意識、甚至農業未來的發展密切相關。這篇文章將探討吃貨文化在不同時代的轉變、如何成為一個具有進步意識的現代吃貨,並分析吃貨如何成為影響農業發展的關鍵角色。
吃貨文化的時代轉變
吃貨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中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甚至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吃貨」的解釋:諷刺只會吃不會做事的人。
但更多時候,吃貨用來形容一個人對食物的講究及其與生活哲學的深度關聯。特別是在中國古代「吃貨」不僅關注美食本身,更強調食物與自然、季節、社會等方面的融合。如孔子和蘇東坡,便是以精於美食而聞名【中時新聞網,2022/1/28】,而現代人在反思這些文人雅士的行為、文學與飲食方面的成就時,便會跟「吃貨」連結在一起,此時吃貨的文化意涵已經悄然改變了。
進入現代,「吃貨」逐漸成為一種口語化的流行語,特別是在網路吃播、行銷、廣告的推動下,吃貨不再只是形容好吃懶做,或者單純食物愛好者,而是一種生活態度。隨著Y世代和Z世代的崛起,吃貨文化不僅僅是熱衷美食的探索與消費,更是通過飲食展現個人價值觀的方式。這些世代的吃貨不僅熱愛美食,甚至以「美食家」自居,並將飲食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並推升到強調環保、健康、多樣化等觀點,推動了飲食文化的進一步演變。這期電子報的內容就從這裡開始。
成為具有進步意識的現代吃貨
現代的吃貨不僅是美食的探索者,更有機會成為食物供應體系的改變者(Changmakers)。要成為一個具有進步意識的吃貨,需要從多個層面進行實踐。
首先,現代吃貨應該主動關注並揭露食材的來源與可持續性
特別面對氣候變化捉摸不定甚至影響加劇,農業生產面臨嚴峻的挑戰,吃貨以其網路與社群影響力,選擇在地與當季食材不僅可以提升食材安全、降低碳足跡,更有助於行銷當地農業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這樣的行動不僅表現出對美食的喜愛,更是發揮社會責任引導大家對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尊重與保護。
其次,進步的吃貨應該充分揭露食材浪費問題的重要性,善盡社會責任
根據聯合國2024年最新的農糧報告,全球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費,每日所浪費的食物可以供應全球10億人吃飽,而據統計,全球處於飢餓的人口有近8億人,換句話說,如果食材能夠好好珍惜不浪費,地球上每個人可以不用處於飢餓的狀態。可見,食材浪費不僅對農業產銷構成了巨大壓力,也對全球糧食安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為了處理廢棄的食材又進一步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現代吃貨應該將SDGs第12項目標「確保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作為推廣美食的核心理念之一,學習如何減少食物浪費,避免吃到飽的餐飲浪費,甚至示範合理規劃購物清單、創意剩食料理等等。
第三,現代吃貨還可以示範如何重視食材多元豐富味道與口感、減少過度烹調與調味的飲食習慣
引導民眾如何認識食材原型與原味,讓採買、料理、烹調與共餐過程,充滿教育意義。
吃貨如何影響農業的未來發展
作為工商業與網路社群媒體發達的現代飲食文化的重要參與者,吃貨群體是有可能並可以期待,透過飲食的領導力,改變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方向。
首先,吃貨的選擇與消費行為所帶來的Y世代與Z世代的飲食風潮,是有可能直接影響著農業市場的需求。隨著健康、有機、天然、生態、減塑的需求不斷增加,透過吃貨在消費市場的引導,促使農業生產者轉往永續的生產模式,成為推動農業供應鏈變革的一股重要力量。
其次,吃貨群體的鼓勵與支持,可以成為推動社區支持型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否進一步期待現代吃貨改變都市消費與產地農業農民之間的互動方式,也是我們所關注的焦點。
最後,吃貨群體對美食的熱愛,展現出對食材來源的討論與用心,也有可能改變農業與消費之間關係。為了健康與追求高品質生活,現代消費者逐漸關注食物的來源與生產過程,這可以引導生產端,願意為了市場,更重視生產安全,逐漸朝農業生產轉型的方向邁進。
讓吃貨文化成為農業轉型的推手之一,也成為年輕族群想要酷得很有型的動力來源
吃貨的文化意涵,從古至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代的吃貨不僅是美食愛好者,受惠於網路及社群平台,更成為飲食文化的領導者(KOL),吃貨更應該懂得發揮社會責任,成為消費與生產之間的橋樑,引導二者合作,並成為推動農業變革的關鍵力量,如果因此可以讓年輕人變得很酷很有型的話,或許會提高年輕人參與的動機與動力。他們的選擇和行動,將可能影響全球農業的發展方向。因此,成為一個具有進步意識的現代吃貨,不僅是展現自己對美食的熱愛,更是一種積極改變世界的實踐。
作者:李法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