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24期:提升農業的韌性:應對未來挑戰的轉型之路
隨著全球環境與社會情勢的快速變遷,「韌性」成為現代農業不可或缺的關鍵概念。如何讓目前許多尚未達到永續經營的農業模式,轉型成具有應對未來各種變局的韌性農業,是我多年來不斷推動的農業推廣理念。現今的農業系統不僅面臨氣候變遷、土壤退化、自然資源枯竭等外部挑戰,也必須因應國際貿易、市場需求與消費者偏好的迅速變化。因此,提高農業的韌性不僅僅是生產技術的升級,更是整體經營思維的革新,藉此確保農業在未來充滿不確
本文延伸戴興盛老師在臉書上《地震衝擊後的韌性小學堂》的內容而來。
農業韌性的三個層次:從應急到轉型
依照戴興盛老師的韌性說,套用到討論農業韌性時,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短期的應急應對」(coping),這是一種臨時的措施,當變局來臨時,農民會依賴政府補助與消費市場支援,迅速恢復農場正常運作。然而,這樣的恢復能力往往僅止於解決緊急又表面的問題,農民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恢復原有的生產狀態,但並未真正解決持續潛在的生產與經營風險。因此,這種模式只能應對短期的衝擊,對於長期持續的挑戰則力有未逮。
第二個層次是「調適能力」(adaptation),農民需具備更靈活的生產模式,以適應日益頻繁的環境變化。這需要農民在生態環境維護、作物選擇、農法技術、資材使用等方面進行調整,以降低氣候變遷對農作物的影響。然而,許多農民在面對改變時仍猶豫不決。其原因在於,他們的生計高度依賴穩定的生產和銷售,任何改變都可能對微薄的利潤造成衝擊,這使得農民對於「改變」的意願極低。
最後則是「轉型韌性」(transformational resilience),這不僅僅是調整現有的生產方式,而是對整個農業系統進行重塑,以因應未來更大的不確定性,簡單說就是提升農業環境自己應對難以預測的變局的能力。這種轉型意味著更深入的改變,例如改採生態友善的永續農業,多樣性種植,以及強調維護生物多樣性的觀念,同時整合現代科技與數據分析,以優化農場的資源配置與管理效率。
農業韌性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的轉型與韌性提升也必須對應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具體而言:
SDG 2 - 消除飢餓:農業韌性的提升確保糧食安全,並正面促進糧食正義與公平。
SDG 12 - 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推動永續農業與維護生態環境,減少化學肥料與農藥的使用,並促進農產品的永續供應鏈,確保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
SDG 13 - 氣候行動:因應氣候變遷是農業韌性的核心任務,透過調適策略減少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如推廣生態農業、改變生產模式、追求作物語生物多樣性等等。
SDG 15 - 陸地生態:以生態營造支持農業生產,透過保護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提升農地的長期生產力與生態系統韌性,提升農業自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提高經濟作物存活率。
這些目標無法片面或單獨執行,必須是相互交織的整體策略,透過韌性農業的實踐,達成多重永續發展的願景。
ESG與GRI永續報告的應用:企業如何參與協助農業發展韌性
除了SDGs,農業韌性的推動也能夠與企業所關心的「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的原則互相關聯。在ESG架構下,企業可以參與協助農業從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治理結構等多方面進行調整,以協助農業永續經營,同時為企業帶來本業以外的實質效益。這不僅僅是企業的責任,更是農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角色。
環境(E):協助農業優先採用生態及有機耕作和低碳排技術,並在確保糧食生產無虞的前提下,發展技術減少水資源浪費和農藥使用。並引導農業落實生物與作物多樣性,提升農業韌性。
社會(S):企業發揮社會責任,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以創意的方式參與農業生產、技術創新,確保農民生計,提升經濟韌性。
治理(G):投入企業經營經驗,協助農業建立透明且有效的管理架構,協助確保農業的永續經營策略得以有效執行,改善農業經營環境並因此吸引青年以不同方式投入農業經營與治理。
上述這些實際作為,可以進一步細分成為企業撰寫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永續報告書時與農業作為有關的重要內容與指標,因為指標甚多,本文僅列出部分參考:
GRI 301:原材料的使用情況,包括有機資材和再生資源的使用。
GRI 302:能源消耗的效率,特別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GRI 304: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具體作為。
GRI 305:農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減碳措施。
GRI 403:工作環境的安全與衛生,保障農場員工的健康。
GRI 404:員工的培訓與發展,確保農業知識的傳承與創新。
農業很難透過自身的力量做到轉型韌性,相當程度需要透過外部力量的協助與引導才有動力與能力完成,因此透過ESG與GRI的框架,企業可以協助農業提升韌性,以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並展示企業如何以農業為主體發揮其在社會與環境上的貢獻,增加市場的信任度與競爭力,以上均可為永續報告書中的重要內容。
邁向韌性農業的未來
從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綠色革命到現今的永續農業轉型,全球農業已走到必須變革的關鍵時刻。氣候變遷、消費者意識的轉變、食物安全的嚴格要求,以及全球資源的枯竭,無不要求我們重新審視現有的農業系統。韌性農業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升級,更是農業經營模式的深度改變。期盼企業透過整合SDGs、ESG與GRI的策略框架,協助農業打造一個更具韌性、永續且富有彈性的農業生態系統,確保未來的糧食安全與生態穩定。
農業的未來在於轉型,而這條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讓我們攜手共創,為下一代留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農業環境。
這也就是「植未來」核心理念所在!
作者:李法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