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29期:美援下的四健會計畫與在台灣的角色
2024年的7月,在梓玉生態農場裡有一名來自瑞士的年輕女性Launa,隨著瑞士IFYE交流協會來到台灣。IFYE交流協會是由四健會推動「國際農村青年交換訪問計畫」的相關工作單位。四健會在台灣的角色為何,以及美援至今的四健會精神,都值得關心農業朋友一探究竟。
在農夫李法憲管理的梓玉生態農場裡,時常穿梭著國小學童與師長,除了認識農業的各種循環,也定期地學習與觀察環境生態的變化、與農場動物的互動及生命教育。
而在2024年的7月,農場也有一名來自瑞士的年輕女性Launa,隨著瑞士IFYE交流協會來到台灣(IFYE交流協會是由四健會推動「國際農村青年交換訪問計畫」的相關工作單位)。
在台灣各地農會接力安排之下,Launa參加全島農業體驗,也在梓官農會推廣部的四健會工作成員的安排之下,參訪梓玉生態農場。
瑞士以酪農業為主,超市裡販售的米大多都是進口東南亞品種的長米品種,雖然沒見過台灣米品種,但當Launa跟著台灣國小學童一起拉起褲管、光腳走進種著台東30號的水稻田裡彎腰插秧,還是令她感受腳踏實地、相當新鮮。
瑞士的就學體制與台灣不太一樣,在高中年紀時,Launa和其他青年一樣,曾面臨未來就學的選擇,但是瑞士在進入大學相關體制前,有不同的系統可以協助確認,或是選擇出國旅行,利用Gap Year觀察自我與思考未來。
雖然Launa後來還是決定要踏進金融業,但自己從小常在農場環境中成長,心中仍然為農業保留獨特的位置,尤其瑞士其實也正在面對自己的農業難題,同樣面臨缺工問題,如同她的同儕也是選擇商業科系並進入銀行工作,她希望未來也能與已經同時務農的同學一樣,投身參與農業。
對於李法憲在梓玉生態農場中的多元農作系統、農場的動物福利與提供農場予地方小學的教育機會,也令Launa感到驚艷,特別是看到在雞舍中母雞群開心的奔跑走動,則是令她特別感動。
台灣四健會起源
四健會,起源於1902年的美國,在美援時期,1952年由農復會第一任主委蔣夢麟引進台灣,由中央政府和農會合作運行,並成立「中華民國四健會」四健會分支。
2024年來台擔任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訪問學員的哈佛博士候選人邵文林(William Sack)說明,美國成立四健會,目的是想要改變農村兒童和青年的身心,培育「身心手腦」健全農村青年,並傳播到全世界。
最強大的四健會在東亞
「儘管當初美援在台灣,是以提高農業科技化為目標,但當台灣在1940年代開始也推行反共主義,也就把四健會納入在台灣中的重要推廣,尤其是在加強兒童教育與民主素養。」邵文林說,因此當時最強大的四健會俱樂部,主要分佈在東亞。
邵文林補充,當時的日本其實還是會擔心美國農業部四健會的「帝國主義」,反觀當時的韓國政府(南韓)則反而非常支持,「而台灣運作起四健會,則是國際影響之下的關係。」
四健會在台灣的角色與本質
台灣的農業部門雖然一直以來很支持青年農民參與農業「草根大使」活動,參與國際交流,如同本文開頭邀請來自瑞士的Launa到訪梓玉生態農場的梓官農會四健會工作成員,也就曾到訪瑞士交流農業體驗。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學系教授黃文琪表示,台灣的四健會主要以農會的推廣部門進行,起初多以家政活動,是針對婦女的活動為主,對於學童的教育比較少、青年農民的活動參與也不多。
不過黃文琪表示,雖然農業部門至今很積極的安排草根大使活動、國際交流,但實際上四健會本質設定的農村青年與培育精神的路徑,並不那麼清晰。
然而有關兒童與青年培育,台灣從中央到地方的農業部門或許有各別的投入,在食農教育法案通過之後,都各有培育精神,然而這也就更令目前仍然存在農會底下的四健會的組織與任務,是否發揮它原有本質的效果、或者正在擔任什麼角色,值得令人挖掘。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