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32期:以創新與教育連結土地,點亮梓官一級產業的永續未來
高雄梓官,原高雄縣土地面積最小的行政區,卻是唯一一個行政區同時坐擁台灣最具規模及產值的農漁雙產業,其過去的產業歷史發展脈絡,深深地影響著現代梓官的人文地產景,卻因為都市化與科學園區的擴張而逐漸失去產業光環,如何找回梓官昔日的一級產業特色,並順應時代進步而賦予全新的視角?是本期電子報的討論內容。
梓官區,高雄市靠海的一個小區域,作為原高雄縣土地面積最小的行政區,卻擁有南台灣規模最大的短期蔬菜生產區與十大魅力漁港之一的蚵仔寮漁港,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產業潛力。自日治時期以來,這片土地便是台灣一級產業的發展重鎮,並以其肥沃的砂質壤土和專業的農漁業人口,長期供應全台國軍副食品及學校營養午餐的重要食材。如今,面對產業轉型與永續發展的挑戰,梓官正在書寫一段結合創新與教育的嶄新篇章。
從歷史傳承到現代挑戰
日治時期的梓官,是橋頭糖廠蔗糖的主要供應地,五分車的三條路線穿梭其間,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農業盛況。除了甘蔗以外,水稻、甘藷與皇帝豆等作物同樣在當時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便利的陸路與水路交通,梓官迅速成為鄰近區域的食材供應核心。
然而,二次戰後隨著政府推行「以農業扶植工業」的政策,農業進入了發展停滯期。儘管土地改革與基礎建設的投入提升了農業產值,卻削弱了農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地位,進而影響農漁業的動能。許多傳統農業家庭的下一代也開始選擇其他產業,導致農業的永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自2021年起,梓官因鄰近新設科學園區,土地價格快速攀升,許多農民將希望寄託於土地增值,而非農業生產產值本身。一級產業如何在此情況下實現永續發展,成為地方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植未來行動聯盟的願景與使命
為應對這些挑戰,梓感農村文化節籌備小組(植未來行動聯盟前身)自2022年成立以來,結合地方特色農業與創意食農教育活動,積極推動農業教育活動並思考如何推動農業轉型。同年,《食農教育法》的公布施行為我們的行動注入更強的支持力道與更豐富的可能性與發展方向。聯盟致力於打造支持青年返鄉農民創新與創意的平台,並積極與在地學校及企業合作,設計結合地方特色的食農教育教案課程,實現「以創新與教育點亮農業未來,實現地方產業永續發展」的願景。
梓官雙產業的創新教育實踐
梓官的短期蔬菜產業與近海捕撈漁業為食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聯盟透過「梓菜不一樣」、「梓想要你知稻」等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將地方產業特色融入教育課程,讓學生從課堂走進田間,親身體驗食材料理、六大類食材與作物種植的樂趣與挑戰。梓官國小更在2023年將食農教育納入五年級校訂課程,讓孩子從小認識自己家鄉的產業,建立對土地的認同感。
此外,聯盟鼓勵地方教師與農民共同參與課程設計。例如,2024年的「一湯一匙米香來」計畫,不僅深化了食材故事的教育意義,也讓農業知識世代傳承,進一步強化地方的產業教育根基。
成果與榮耀
過去三年,聯盟成功舉辦了梓官最大型且最具影響力的地方活動(之一)「梓感農村文化節」,結合農業、漁業與文化特色,吸引了來自全台的遊客與媒體關注。2024年,梓感農村文化節籌備小組(現已更名為植未來行動聯盟)榮獲第四屆地域振興大賞的「評審團獎」,成功打響團隊在地方的名氣,也凝聚地方針對一級產業發展的共識。
聯盟的努力也獲得了政策與社會層面的肯定。2023年,團隊成員李法憲獲聘為高雄市政府食農教育推動會府外委員,協助整合地方教育資源與政策建議。同年,聯盟還與梓官國小合作,推動學生參與農業部食農教育推廣計畫申請,深化校園與產業的合作模式。
2025年,成員李法憲更榮獲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優等獎,成為全台在地方創新創意推動食農教育的典範。
未來展望
梓官這片土地的故事,蘊含著豐厚的歷史紋理與現代創新的可能性。植未來行動聯盟希望以食農教育為橋樑,連結土地與人,為農漁業注入更多的活力與創意,進而提供一級產業轉型的動能。我們相信,透過結合地方特色與教育創新,梓官的產業不僅能突破現有的挑戰,更能成為全台一級產業轉型與永續發展的典範。
在未來的日子裡,聯盟將持續以創新食農教育為核心,攜手青年人與更多的學校、企業與社群,打造一個充滿希望與可能性的農業未來。我們深信,只有深耕土地、珍惜資源,才能真正點亮梓官,讓這片土地的價值持續發光發熱。
梓官區的轉型與永續發展不僅是地方的課題,更是台灣一級產業的縮影。透過植未來行動聯盟的不懈努力,期待這片土地的故事在食農教育與創新的共鳴下,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