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40期:財團電廠與糧食供應系統:公平正義的危機與解方
在全球資本主義的驅動下,能源與糧食兩大基礎資源已被大型財團壟斷,導致能源貧窮與糧食供應受到高度集中控制,影響市場公平性。民營電廠與跨國食品加工業本質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它們皆以效率與獲利最大化為核心目標,在追求規模經濟的同時,壓縮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選擇權,使低收入族群在基本生活資源上的負擔加重,進一步影響其經濟與生活發展機會。本文將探討這兩個領域如何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下導致不公平現象,並尋求可能的解方。
能源貧窮:財團電廠如何影響用電公平
全球能源市場由大型民營電力公司掌控,壟斷市場導致消費者缺乏選擇,只能片面接受電價。當能源價格波動時,問題更加嚴峻,例如2022年俄烏戰爭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英國政府調高電價,使約700萬戶家庭陷入能源貧窮(energy poverty)。
能源貧窮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公平正義問題。許多家庭在酷寒中不得不在「支付暖氣費」與「購買足夠食物」之間做出選擇,凸顯能源市場的矛盾。當然能源價格受國際事件、市場供需、國際貿易政策、可再生能源投資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單純將能源貧窮歸咎於民營電廠過於簡化,但財團對市場的高度控制確實加劇了問題。
糧食供應的不公:跨國食品工業對農民的影響
如同能源市場,全球糧食供應系統亦由少數跨國食品加工企業主導,對農民生計造成影響。這些企業透過高度標準化的生產模式,迫使農民依賴特定的種子、農藥與技術,削弱農民的耕種自主權。此外,這些公司壟斷供應鏈,使農民收入被壓低。全球十大食品與飲品公司,如雀巢與可口可樂,每天營業額超過11億美元,但供應鏈中的農民與工人往往只能獲得微薄的利潤,部分國家的農民,收入甚至低於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工業化農業模式的擴張,為追求高產量,特定的生產技術與大量化學資材的使用,導致土壤貧瘠、生態破壞,難以持續進行大規模生產,連帶造成農民生計受到影響,貸款購買繼續生產,卻越陷越深,進一步威脅糧食安全,導致嚴重後果。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化農業模式雖提高全球糧食生產總量,使市場更穩定,但同時也引發農村貧困化、農藥與化肥過度使用等問題。因此,這種模式是否符合糧食公平正義,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能源與糧食市場的共同問題:資本主義極端擴張的後果
無論是能源市場還是糧食市場,兩者皆顯示出資本主義極端擴張所造成的不公平結構。在市場邏輯下,企業的首要目標是降低成本、提高產出,以創造最大獲利,而非確保資源公平分配,導致:
消費者減少甚至失去自主選擇權:無論是電力或食品,消費者只能依賴大型企業提供的商品,無法真正決定所使用的資源。
生產者失去自主權:無論是發電還是農業,生產者皆受財團高度控制,難以自主決策,導致其利益被剝奪。
資源分配不均:能源與糧食皆為基本生存需求,但因市場壟斷,價格變得扭曲無法真實反應成本,使弱勢群體難以負擔。
資本主義的發展確實促進了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但若缺乏適當監管,將使資源掌握在少數企業手中,使公平正義的理想逐漸流失。
解決之道:去中心化與地方自主
面對這些問題,解決方案是否該回歸國有經營模式,是一個可以深入討論的議題(但不是本篇文章要詳述的主題),本文初步建議,透過地方自主權與去中心化的方式來重建公平正義。
公民電廠作為能源改革的解方:
公民電廠是一種由社區共同投資與管理的小規模發電經營模式,使能源生產不再完全受財團控制,而是由地方社區自主經營。發展綠能發電,比如說太陽能等分散式能源,雖不一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確實可以將能源自主權還給地方居民、將投入與發電相關的各種成本、支出與收入,都可以回歸地方,少了集中化,多了分散化與多樣化,落實成本共同分攤,收入共同分享,資訊完全透明,強化發電韌性,以減少能源貧窮的發生。
社區支持型農業(CSA)作為糧食供應的替代方案:
CSA 模式讓農民與消費者直接連結,避免中間財團壟斷。這樣的模式不僅確保農民獲得公平價格,也讓消費者能夠獲得健康、永續的食品。此外,支持永續農業的政策,強化多樣性、社區化、在地化、去中心化,完善地方糧食生產與供應計畫等,確保讓糧食生產更具氣候應對韌性、公平性與公義。
回歸以人民利益為主要依歸的能源與糧食政策
民營電廠與跨國食品工業的壟斷,不僅讓發電、輸配電、用電與糧食供應變得更難以掌控,更剝奪了人們的基本生存權利。這些問題的根源來自資本主義對效率與效能的過度美化與追求,導致市場壟斷與資源分配不公。
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透過去中心化的電力與農業系統,讓地方社區能夠掌握資源自主管理權,減少對大型財團的依賴。無論是公民電廠還是社區支持型農業,這些模式的核心在於恢復人民對基本資源的掌控權,使能源與糧食不再只是財團獲利的工具,而是真正回歸社會福祉。
這場公平正義的戰役,不僅關乎能源與糧食,更關乎社會未來的走向。唯有打破財團壟斷,建立以人民福祉為核心的資源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實現公平與永續的社會。
後記:非典型經濟模式的可能性
這些議題的討論無意取代現行的主流經濟模式,而是希望激發大家探討不同發展的可能性,使更多人理解事情背後的真相,並思考非典型經濟模式的可行性。當主流經濟模式因國際事件、金融危機或公共衛生危機而遭受衝擊時,建立可行的替代經濟模式將有助於確保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社會對話,為未來建立更具韌性與公平的經濟體系,讓不同模式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確保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