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43期:培養農業人才如同種子必須歷經風霜:亞蔬創立之初 挖角海外人才的甘苦之途
人才培育,就像培育種子,都需要時間的深度紮根,也需要有外來的刺激影響,才有機會茁壯與發展。1971年成立、1973年正式營運的「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簡稱「亞蔬」),在籌備之初,在東南亞國家中,除了只有菲律賓表示歡迎,其他像是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等國家興趣缺缺,並沒有積極爭取。
當代各方面領域所需要的人才,在電腦及生命科學、生物科技、經濟發展、國際趨勢等各種層面影響與發展之下,各個領域已轉向呼籲培育「跨領域」的專業人才。
尤其在氣候變遷導致環境變化愈來愈難以捉摸、時局多變的情勢之下,農業人才的培育就需因地制宜,如上一期文章所介紹,為了讓研究成果能更務實及有效益的落地發展、同時避免出現人才斷層,就有農業研究單位決定投入聯合實驗及改變單一研究項目的方法,應付隨時出現的變化球。
人才培育如同培育種子 亞蔬中心培育蔬菜與人才逾半世紀
但是人才培育,就像培育種子,都需要時間的深度紮根,也需要有外來的刺激影響,才有機會茁壯與發展。1971年成立、1973年正式營運的「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簡稱「亞蔬」),對當前的農業試驗及改良人才、種苗產業的培育業者,都曾帶來深刻的影響。
亞蔬的最高階管理階層分別是「主任」及「副主任」,而亞蔬籌備花了大約八年時間,率先由農復會主委沈宗翰擔任召集人,正式成立時,則由時任農復會植物生產組的園藝技正的陸之琳擔任亞蔬副主任。
亞蔬創立 大量挖角海外人才
根據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朱家立介紹,亞蔬的創立先是仿效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所的整體組成,第一屆的主任(姜德樂)就是由國際稻米研究所挖角而來。
管理階層部份,則大多是以在美國援助機構的人員來擔任,其他的研究人員則是亞洲其他地方科學家組成。
「比如說,土壤學家主要以日本研究者為主;大豆與大白菜部份專家則是由韓國派發。」朱家立說,印度及菲律賓的科學家,則主要是亞蔬在1970~1980年代大部分主要作物的研究人員領導階層,亞蔬是一個「很國際」的組成,而當時的中低階、低階的技術人員,例如種子分發室、設備管理等人員,才是雇用台灣人。
在台灣的國際型研究中心 培養農業人才、默默地發展
朱家立進一步說明,亞蔬的組織在後來就慢慢有在變化,但仍然維持著「國際型」的研究組織狀態與組成,一個在台灣的國際型研究中心。
根據1998年的台灣光華雜誌就曾記載,當時擔任亞蔬病蟲害研究顧問格林表示,亞蔬是台灣唯一的國際組織,有許多國家的農業專家潛心研究多年,共同研發育種出後來的櫻桃蕃茄、翠綠毛豆、結球白菜等,不僅提升了台灣蔬菜品質,也幫助了東南亞、非洲、中南美農民的經濟收益和營養——這部份的付出,不管到當時或是現在,仍然是台灣鮮少為人所知的國際蔬菜史。
國際人才挖掘 並非易事
而亞蔬副主任陸之琳也提及有關亞蔬在國際間挖角研究人才的過程,當時亞蔬在籌備之初,在東南亞國家中,除了只有菲律賓表示歡迎,其他像是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等國家興趣缺缺,並沒有積極爭取。
因此USAID先派了2位美國籍農業專家、一名日籍蔬菜專家和台灣共同組隊,到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越南、還有琉球等地考察農村、菜市場、研究機構及大學,蒐集資料。
後來再由USAID營養計畫主持人派克邀請當時的總統府資政、也是「台灣玉米之父」的蔣彥士到美國確認亞蔬籌備計畫,再到日本、韓國還有東南亞各國協商,才有後來的人員組成。
處處受限的亞蔬 仍盼成為無政治立場的研究中心
日後在1993年被指派擔任亞蔬代理主任的鄒箎生則回憶,雖然亞蔬的規模比起其他十幾個國際農業組織來得小,卻是唯一一個專門針對各種蔬菜種子培育的研究中心,而截至2002年,亞蔬擁有來自12個國家的30位農業經濟學者、一共有250名來自台灣的研究者、技術人員及行政人員。
到了2025年,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在全球已有約400名成員,在台灣和世界各地,面對當前的挑戰,在蔬菜種原的保留與改良培育,不斷持續深耕。
鄒箎生回憶亞蔬成立的前20年,1970年草創期雖然退出聯合國,但在協調之下仍能吸收國際人才、布局台灣。
而在1980年代,則是受美國斷交台灣影響,有如進入黑暗期,後期雖然有世界銀行(World Bank)批準5年計畫,經費稍緩,但仍受台灣國際政治地位,後來仍是處處受限。
亞蔬是在台灣退出聯合國之下,盼能成為沒有政治立場、意識型態的農業科技中心,然而,處了地緣政治形成阻礙,一直以來借重台灣政府金援,也在當時面臨預算刪減的考驗。
中間路線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亞蔬雖然屬於國際組織,然而在台南的落地,仍為當時產業及後輩人才,創造了蔬菜產業的新里程。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