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45期:「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在54年前為何選擇落地台南善化?
在氣候變遷在近十年明顯的衝擊氣候變化之前,台灣本島從南到北、東到西,因為緯度、地勢不同,從山上到地面,有著算穩定的溫帶、熱帶、亞熱帶的三種氣候型態。在當時,印尼因為氣候,已直接往山上耕作蔬菜。然而做為國際型的蔬菜研究中心,必須考量能在平地培養出耐熱的品種,甚至培養出能提供平地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的種子,有了這樣的長遠規劃,因此打消往高地、冷涼地區的選擇。
籌備將近8年、終於在1971年敲定成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簡稱「亞蔬」),為什麼會決定設址在當時的台南縣善化鎮呢?
台灣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因為國際政局之間的地位與角色變化,亞蔬在資金及人才上的籌備花費了不少心力,除了協商,也積極地到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越南、還有琉球等地,考察農村、菜市場、研究機構及大學,蒐集適合台灣與國際間供應的資料。
1970年代的台灣正朝高冷蔬菜產業發展 高山溫度適合亞蔬投入的蔬菜種子培育嗎?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朱家立曾與《植未來》分享,當時在選擇亞蔬地點時,就曾對台灣到底是否為熱帶國家做過討論。因為在當時的1970年代,台灣因為經濟建設與農業發展,蔬菜產業開始有上山耕作的趨勢,投入高冷蔬菜的溫帶式種植模式。
雖然一開始,其實亞蔬曾想要選在中部的東勢地區,做為種苗繁殖場。朱家立說,當時美國(USAID相關)人員則認為東勢地區不夠「熱帶」,因為在山裡又是北迴歸線以北,溫度太過冷涼。
而在當時正要開始往山上發展的高冷蔬菜產業,仍需要考量高山上的耕地面積有限,以及高山上氣候,溫度變化比較大,會有一系列的產能限制。在當時的印尼,就是考量氣候,直接在山上耕種蔬菜。
然而,若能在平地培養出耐熱的品種,甚至培養出能提供平地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的種子,以較長遠的眼光來做規劃,因此打消了往高地、冷涼地區的選擇。
認識台南善化地理氣候 古早時代即是農業發展寶地
除了現在因為鄰近台南科學園區而有了生活住宅社區,在當時還未縣市合併為直轄市的善化鎮(現為善化區),早期是西拉雅族群的生活聚落,也是曾文溪流經之地,被稱為「灣裡」。
清領時期,除了是經濟中心,在日治時期也配合鐵公路興建和台糖糖廠設立之下,1945年後也開始發展米糖農業。
而在地理位置上,位在曾文溪的中游位置,海拔12公尺,面積約55.31平方公里,位在嘉南平原一帶,地點位置則屬於熱帶型氣候。
針對蔬菜培育條件與國際競爭力 必須有適當的氣候與地理條件
由於葉菜類蔬菜的成長,往往很容易讓一般大眾感到它嬌嫩柔弱的外表,不易照顧。然而,其實只要有充足的陽光日照,就有利於大部份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當然搭配給予良好的環境養份,蔬果大多能夠長的健壯。
因此栽培地點的日照情形,是蔬果栽培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氣候變遷在近十年明顯的衝擊氣候變化之前,台灣本島從南到北、東到西,因為緯度、地勢不同,從山上到地面,有著算穩定的溫帶、熱帶、亞熱帶的三種氣候型態。
根據台灣光華雜誌的記載,總統府資政、「台灣玉米之父」的蔣彥士對於落地台南善化有著個人看法。他表示,當時並沒有考慮到外交因素,純粹就蔬菜培育條件而論。
「台灣有最好的天時、地利與人和條件。因為日本、韓國地處溫帶,和東南亞國家的氣候相差頗遠。台灣本身則橫跨亞熱帶與熱帶,又有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在多種植物栽培上很有利。」
蔣彥士解釋,植物生理學有著「霍普金斯定律」——每海拔1000英尺等於緯度向北推一度;而台灣的高山有海拔一萬四千英尺高度(約3048公尺),約在北緯39度,是相當於北京的地理位置,表示台灣有多元的地理條件。
綜觀上述,除了台灣當時仍然可以利用高山發展溫帶蔬菜,對於國際型的蔬菜研究中心,不只是供應台灣,最主要則是要能針對其他鄰近的國家,提供所需要的蔬菜種子培育,。
選擇合適的環境,就能成為東南亞國家或其他相似氣候條件國家的借鏡——台灣能提供在亞熱帶及熱帶蔬菜培育的經驗,蔣彥士則認為,條件甚至更遠勝其它東南亞國家。
而在選好熱帶地區的地理位置後,同時也會考量在當時的國際間需要的蔬菜種類。當時一開始選入的卻仍然包含了溫帶植物,像是馬鈴薯、大白菜,但也有地瓜、蕃茄、豆科植物呢?
蔬菜種類這麼多,當時的亞蔬在種子培育,又是如何做選擇的呢?
我們下期再敍。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