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48期:獨立書店與農業的共振與共鳴:在市場經濟洪流中的困境與突破之道
在這個凡事講求效率、便利、快速、低價的主流消費市場裡,獨立書店與農業共同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獨立書店的閱讀文化與農業的土地價值,都在市場經濟強勢發展與壟斷下被邊緣化,這兩個產業的核心價值難以完整地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導致大眾無法正確認識它們對人類社會與文化的貢獻。
文化與土地價值的載體
獨立書店與農業都強調本質價值——書店提供的不僅僅是商品,而是一種文化、知識與思想的傳遞;農業則不僅是生產糧食,更是守護土地、維持生態、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角色。然而,當市場機制將價格與產值作為主要評估產業競爭優劣時,獨立書店難敵連鎖書店與電子書平台的價格戰,農業則受到大量生產、追求低成本與全球化貿易及供應鏈的擠壓。
這種價值觀的轉變,使得消費者習慣追求最便宜、最快速、最方便的消費方式,忽略了獨立書店帶來的慢思生活、深度閱讀與社群連結,同時也漠視了農業如何影響環境永續、健康飲食與生活。我們的街邊店文化——這種結合了地方特色、人際交流、個性化服務的經營模式——正逐漸消失。當我們發現,決定買一本書比決定買一杯手搖飲還要困難時;當我們看到,農產品被當作純粹的商業商品而非生態與文化的延伸時,我們應該開始反思:這樣的社會是否還能真正滋養文化與土地?
我們的信念動搖了嗎?
獨立書店的經營者、農民與所有關心這些產業的人,不得不思考:消費者對獨立書店與永續農業的認同感薄弱,是否因為我們自己對堅持這件事的信念其實也並不穩固?當我們對產業的未來前景感到迷茫,當我們無法以堅定的信念告訴消費者獨立書店與農業的價值時,又如何期待大眾能夠做出具體支持的選擇?事實上,讓消費者願意走入獨立書店,選擇紙本閱讀,而非手機的即時娛樂,與讓消費者願意支持小農、有機與友善環境的農產品,其核心驅動力並無不同。這是一種價值的傳遞,更是一種選擇的引導。我們不僅要讓消費者看見獨立書店與農業的價值,更要相信這樣的價值是值得被珍惜與呵護的。
當創新與熱情,仍無法敵過現實的重量
在這條道路上,許多先行者已經為我們做出示範。例如,蟬雨越讀的主理人楊默老師,以獨立書店為基地,透過選書規劃、空間活用,推動閱讀、討論與思辨,也積極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上元春鬧」不只是傳統祭典的延伸,更是在地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2025年的「乙巳上元—慶津梁」更是掀起了一場獨特的文化風潮,將市集、閱讀、社群對話緊密相連,使書店成為一個超越買賣的文化場域。
然而,就在眾人仍沉浸於活動帶來的啟發與餘韻時,一切卻戛然而止。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堅持終究未能敵過市場的洪流——蟬雨越讀即將在今年3月中正式結束營運。
這不僅僅是獨立書店的消失,更象徵著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正逐漸瓦解。當一間間獨立書店關門,我們失去的不只是購書的場所,而是思想碰撞的空間,是知識流動的節點,是社區文化的一環。而這樣的故事,並不僅發生在書店——它同樣發生在農村。
當農村長輩不再期待家人接手農業與土地,當傳統的耕作價值難以與市場競爭,當我們的飲食選擇被商業模式塑造,我們失去的,遠不只是多樣化的農產品,而是對土地的尊重,對環境的永續思維。
但仍然,我們可以選擇。
當農夫市集不再只是賣菜的地方,而是連結消費者與土地的橋樑;當一場食農教育活動讓人們意識到自己每天的飲食選擇可以影響農村的未來,我們就能看到改變的可能性。農業與書店一樣,需要創新,需要突破,需要讓人們重新體驗它的價值。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要重新喚醒街邊店文化的價值。這些店鋪並非只是零售場所,而是社區文化與人際關係的紐帶。獨立書店與小農市集,與這些街邊店一樣,代表了一種在地性、獨特性與文化承載力。它們不僅是商業行為,更是社會連結與文化記憶的延續。
如何共同行動?
我們不應只是旁觀者,而應該是參與者,文化與土地乃眾人之事。我們能夠透過行動來改變市場環境,讓獨立書店與永續農業獲得應有的支持。
選擇支持獨立書店與小農產品——用實際購買來證明這些產業的價值。
參與在地文化活動與農夫市集——親身體驗,建立與這些產業的連結。
分享與倡議——讓更多人知道獨立書店與農業的價值,影響更多人的消費選擇。
教育下一代——透過家庭與學校教育,讓孩子從小培養對書籍與食物來源的尊重。
創造跨界合作——結合書店、農業、藝術、市集等不同領域,讓這些價值更具體地呈現在消費者面前。讓不同的消費族群有機會互相交集產生連結與合力。
重拾街邊店文化——支持在地小店,讓社區文化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
改變,從相信開始
改變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它需要時間、耐心與信念。當我們願意為所愛的產業付出努力,當我們用創新來實踐夢想,我們就能看見希望的火花,也能將這個火花與溫度傳遞給其他人。獨立書店與農業的未來,不只是產業的存亡,更關乎文化的深度與土地的永續。只要我們願意一起行動,就能讓這股力量擴大,進而真正帶來改變,創造一個更有文化厚度與生態意識的社會。
這場戰役,我們不能再只是旁觀者,而是每個人的責任與選擇。我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