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52期:農產品名稱多樣化的困惑-有機、友善、無毒、自然、生機、天然、生態等農業名詞解析
走進市場、超市或者產地,看著所懸掛的招牌,琳瑯滿目的農產品名稱常常讓人眼花撩亂:有機、友善、無毒、生態、天然等名稱讓人不知從何選起。許多人心中都有同樣的疑問:「這些到底有什麼差別?」 更重要的是:「哪一種才真正適合我?」以及「哪一種才是真正安全的?」今天,我們就來解開這些農業名詞的迷思。
有機農產品的定義與認證機制
在台灣,農產品若要稱為「有機」,必須經過嚴格的有機驗證程序。這包括需要經過政府核可的有機驗證機構到生產場地的現場稽核和至少一段時間的轉型期。通過驗證後,才會被授予有機標章,並可以在「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查詢相關資訊,包括生產者和產品細節。
然而,如果市場攤商掛著「有機XX菜」的牌子卻沒有標章,那就要提高警覺。畢竟,使用「有機」一詞但未經驗證可能觸法。因此,對於陌生攤商的「有機」宣稱,我們應保持審慎態度。但若是熟悉並信任的農民或商家,則另當別論。
信任:有機與非有機的關鍵基石
農產品交易的核心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有機驗證的目的,就是透過第三方公正機構,建立這種信任基礎。然而,如果您對某位生產者的耕作方式和理念已有深入了解,並且也對於生產場地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即使對方的產品沒有有機標章,也可能不會影響您的購買信心。
這時,另一類名詞便登場了:「無毒」、「自然」、「生機」、「天然」、「生態」。它們通常用來描述產品生產過程的作為,提升消費者的信任感,並促進銷量。但這些名詞並非受到官方規範,因此在使用時需謹慎解讀。
為何不申請有機驗證?
許多人可能會疑惑,既然有「無毒」或「自然」的生產方式,為何不直接申請有機驗證呢?背後原因其實相當複雜,主要與法令限制與場域條件相關:
土地使用規範:非農牧用地無法申請有機驗證。
鄰田污染問題:台灣農地小而零碎,鄰田間距離近,容易因農藥飄散或灌溉溝渠用水污染,影響有機驗證資格。
資源與成本限制:有機驗證程序需投入不少時間、資金與人力,這對小規模農戶而言,可能無法負擔。
有機的真實挑戰與誤解
一些消費者或許聽過這樣的說法:「台灣污染嚴重,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有機農產品。」這種觀點需要修正。雖然生產環境條件嚴苛,但不代表無法達成。以下是幾點需理解的重點:
別因困難否定有機
有機農業的確面臨許多挑戰,但否定有機的存在可能性,等於放棄選擇更安全與健康飲食的機會。即便達不到完美的有機標準,只要不使用化學藥劑,產品的安全性以及對環境的友善程度已大幅提升。鄰田污染並非致命問題
雖然鄰田使用農藥可能造成微量污染,但濃度往往極低,遠低於直接施用農藥的產品。現代檢測儀器極為靈敏,即便是低於法規標準的微量污染也可能被檢出,但只要充分清洗,就可以完全去除,消費者無需過度擔憂。有機的價值不只在於產品本身
有機生產方式對農地的生態與環境有深遠的正面影響。支持有機產品,意味著支持更友善的耕作方式,為下一代留下一片更健康的土地。
學習支持友善農業的消費選擇
作為消費者,我們需要學會看穿標籤背後的意涵,理解生產者的理念與努力。即使不是每件產品都擁有「有機」標章,只要生產者堅守無化學藥劑的原則,並盡量維護土地生態,我們也應以實際消費行動支持這樣的農民。
以下是幾個實用建議:
認識生產者:參與農村食農教育活動或直接與農民建立聯繫,了解他們的耕作方式。
了解農業名詞:辨別「有機」與其他名詞的差異,不迷信標籤,關注實質。
逐步改變消費習慣:從支持部分有機產品開始,逐步增加友善農業的選擇比例,用消費力量來引導農民生產模式的轉型。
選擇健康的未來,從正確認識農業開始
面對多樣化的農業名詞與挑戰,我們應該以開放且理性的態度面對。認識有機與友善農業的差異,理解生產者的困境,才能做出真正支持健康與永續的消費選擇。這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健康,也是為了整個生態環境的未來。
透過了解並支持,讓我們用行動共創更美好的農業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