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62期:農業缺工的真相:不是少子化,而是系統性失衡
缺工的問題,農業應該是名列最嚴重的產業之一。然而,以產業的重要性來看,農業卻也是最直接影響人類永續存在的關鍵產業。我們必須要真誠面對農業缺工的問題,定位缺工問題的核心原因,才有機會用對方法帶來改變。
少子化不是唯一的罪魁禍首
這幾年,社會各界對「少子化」潛在的社會問題延伸出來的焦慮可說是全方位展開,從國民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傳統大學到技職院校,從產業缺工、勞動力不足,到各種社會保險制度面臨經費來源短缺的崩解危機,一路延燒到農業領域。只要一提起農業的經營問題一籮筐,但一定提到缺工,幾乎所有人都會直覺地說:「就是因為沒年輕人願意務農啊!」但少子化真的是農業經營的核心問題嗎?
如果我們拉開歷史的時間軸會發現,早在台灣少子化成為社會關鍵議題之前,農業人口早已逐年下降,農業缺工早就是長期存在的結構問題。簡單地把矛頭指向少子化,看似直觀,卻可能掩蓋了更深層、更需要被處理的產業困境。
農業缺工的兩大結構性因素
1. 外部失衡:農業逐步被邊緣化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不斷以資本主義擴張與進步為依歸,各項資源的配置會自動導向「效率更高」的產業。工商業創造的產值高、就業人口多,相較之下,農業的「土地使用效率」顯得過於低落。因此,當城市不斷擴張,農業自然就變成了維持經濟持續成長的提款機,農地成為經濟發展之下的禁臠,農村的人口也隨之流向都市,留下的是逐漸老化且脆弱的人力結構。
這不只是資源分配的結果,更是一種集體價值觀的反映:農業不被重視,土地被當成投資品,糧食成為市場商品,而不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這些外部結構性的變化,讓農業在空間、文化、制度與人才吸引上被逐步推到社會邊緣。
更嚴重的是,這樣的發展切斷了人與土地的連結。當我們不再親自參與食物的生產過程,吃進嘴裡的食物也逐漸變得抽象,價格取代了價值,便利取代了產地意識,購買行為與農業生產脫鉤,導致「食」與「農」之間只剩下一段冷冰冰的買賣關係。
2. 內部斷裂:農業傳承無門
除了外部的邊緣化壓力,農業內部也有難以跨越的高牆。想一想:有多少務農的父母,真心希望子女接棒自己的事業?答案往往是搖頭嘆氣。
老一輩的人覺得務農既辛苦、收入不穩定,又得看天吃飯,社會地位也長年偏低。農民長輩自己都不希望下一代接手農業產業了,又怎麼能指望與農業無關的外人投入?最終結果就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景象,土地被出售、農村人口老化,真正能耕作、願意耕作的人越來越少。
更具挑戰的是,即便有意投入農業的人,也往往因為農地價格高昂、入行門檻偏高而被擋在門外。這是一場從制度到心態的雙重排擠:一邊是不願也無力傳承的老農,另一邊是進不來的新農,農業就這樣成為逐漸「被放棄」的產業。
少子化只是催化劑,不是主因
當然,少子化會讓所有產業的人口問題雪上加霜,但它只是讓農業原本的問題更早、更劇烈地顯現出來。把少子化當成農業缺工的根本原因,其實是模糊了焦點──真正需要被改變的,是農業本身的產業結構與價值體系。
如果我們不從制度、價值觀與社會環境三方面下手,無論生幾個孩子,農業都不會自動復甦。更何況,即使人口增加,年輕人也未必會想進入一個被視為辛苦又無未來的產業。
因此,與其擔心人不夠,不如讓農業變得值得加入。
危機也是轉機:少子化迫使我們提早重建農業的未來藍圖
其實,我反而認為,少子化可能會逼我們加快農業升級的腳步。
在農業是人類社會與國家安全不能或缺的產業前提下,當人力資源越來越有限,勢必要尋求非勞力密集的農業發展方式,這或許才是真正翻轉農業的契機。而要走上這條路,除了技術的升級之外,還得靠整體社會的價值觀轉向與結構性改變。
下一步:轉型不能再等
面對農業缺工,我們可以失望,但不能絕望。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正視農業長期的結構性問題,並勇敢做出改變。
下期電子報,我將分享「農業產業升級與食農教育的路徑」,討論:
為何升級不應只靠農民自己?
政府政策與科技介入可以發揮什麼角色?
食農教育如何同時改變農民與消費者的思維?
📌 你對農業缺工與少子化的看法是什麼?
📌 歡迎回信告訴我,也可以推薦給一位對這議題有興趣的朋友,一起討論台灣農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