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63期:農業缺工的解方:產業升級與食農教育的雙軌推進
上一期電子報討論到,將農業缺工問題歸因於少子化是簡化甚至忽視了農業結構性的缺陷與問題,反而會讓農業的永續發展遇到更大的阻礙。本期試圖從大家最喜歡討論的科技化與機械化,進到更關鍵的「意識革新」,打造未來農業的韌性與魅力。
延續上期:人不夠,不代表農業沒未來
電子報第62期談到,農業缺工問題的核心,其實來自長期被邊緣化的制度與價值結構,而非單純少子化所導致的人力短缺。真正該問的是:農業的工作方式、產業形象與制度設計,是否能夠吸引青年投入與傳承?
這一期,我們要聚焦在兩個重要路徑:
農業產業升級(技術與結構的轉型)
食農教育深化(價值與文化的重建)
這兩條路,既是農業的出路,也關乎整個國家與社會的韌性與安全。
產業升級:農業不能再靠蠻力撐下去
1. 導入省工機械與智慧農業技術
當勞動力資源有限,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一雙手的效率變成十雙手的力量。這就是科技可以扮演的角色。
從自動控制系統、田間感測器,到小型化農機具與無人機應用,這些在國際上早已普及的工具,在台灣農業卻還屬於少數人的選項。為什麼?
台灣農地小而碎,機具難以標準化。
小農本位主義強烈,不易改變自身養成傳承已久的耕作觀念與技術。
小農收入有限,規模不大,不易自行投資新設備。
農機市場小,設備開發成本高、廠商不願投入。
這些問題無法靠農民單打獨鬥解決,政府的介入與引導必須更有目標與力度。
政策建議:
建立「在地共用農機平台」,類似農機共享經濟模式,可朝向提高農機補助比例,但條件為開放租賃使用。
究竟是要鼓勵農機研發聚焦小農使用需求,還是鼓勵農地整併形成具有經營規模與人才及技術優勢的中大型農場,政府需要具備願景與政策引導轉型的決心與能力。
如何透過政策進行農業經營結構性的調整,跳脫傳統「農夫」角色的認知與定義,吸引青年以不同的身份與型態投入農業經營:
(1) 不管是半農半X的兼業農、假日農夫、休閒農夫、退休農夫,是受僱農夫還是農場經營者;
(2) 各種有助於農業永續發展的工作身份的實質鼓勵與獎勵。
(3) 各種產銷通路的協調、輔導、經營與運作。
2. 翻轉「低階勞力產業」的印象
產業升級不只靠技術與工具,更靠人的轉變。長久以來,農民被定位為低學歷低技術勞工,卻忽略了農業其實蘊含豐富的專業知識:土壤學、病蟲害管理、氣候風險預測、市場通路判斷、社會學、生態學、營養學、長照、教育、企業經營、財務管理、人事管理……這些都是高度複雜的系統性能力。
若能將農民視為「土地上的專業經理人」,從形象、待遇到社會地位上全面重新定義並調整轉型,農業就會開始吸引具備理想、專業與行動力的新世代加入。
針對「農民」身分的重新定義與定位,從單純的生產者,改為專業經理人、生態維護者、飲食健康守護者,都可以顛覆傳統思維。
食農教育:讓農業重新回到日常生活核心
農業若要翻轉,不可能只靠生產端努力,還必須讓消費端有感參與才行。而改變消費端意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從教育下手。
1. 讓農民主導食農教育,重建農業自信
請容許我這麼表達此事:
2022年通過的「食農教育法」明示「學校」為食農教育的主要推動場域,而「教師」為主要推動者,身為農夫的我,覺得有所不足,食農教育真正的驅動力應該在「農夫」身上,主要場域應該在農業環境,但是需要結合學校教育及場域,並鼓勵(獎勵)學校老師與農民配合,共同推動具備創意的食農教育課程。
如果農民只是默默種菜、送貨,沒有實質接觸消費者,他們永遠無法在社會中被看見、被理解與被尊重。但如果農民開始投入教育,教導大人與小孩:這是什麼季節的作物?這個苦味來自什麼植化素?為什麼這一片田留給鳥類棲息?──那麼,農民的角色將被重新認知與定義。
當農民成為知識的提供者、土地的說書人,不但提升了社會對農業的理解,也讓農民本身產生更強的工作光榮感。
做法建議:
設計由在地農民主導的校園與社區課程,融入氣候、節氣、飲食與環境議題。
建立「農民師資培訓系統」,提供教學技巧、溝通能力與故事化導引的工具。
鼓勵青年農民參與「農業共學小組」,進行知識互助與教學模擬。
2. 改變消費者行為,讓在地農業活得下來
一旦消費者理解食材的來源與糧食的生產過程,他們應該會更願意支持友善環境、支持在地生產的農產品。這樣的消費行為轉變,將為本地農業創造可預期的市場,讓農業有收入、有尊嚴,也能更穩定地培養下一代農民。
這不只是買菜消費的選擇,更是對土地與下一代環境的選擇。
打造新世代農業的核心戰力
農業未來不能只靠「人數」,而是要靠「戰力」。什麼是戰力?
是懂技術、懂市場、懂土地、懂消費,並且有共識、有意識、有行動、有文化自覺的農民;
是願意支持這些農民的消費者;
是能提供公共資源與制度支持的政府與學校。
我們不需要農業回到往昔的榮景,而是需要農業走向全新的未來。
農業的轉型,不只是農民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價值選擇的結果。
農業不是農夫的農業,農業是全民的農業。
祝福大家每天都能吃到有故事的食物!
如果你也認同這樣的方向,請將這封電子報分享給一位對土地有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