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64期:再思農業公益性(上篇):農業到底是誰的責任?
所謂的「農民低風險選擇」其實是在現行結構性壓力下的被動回應。我們不能將生產方式的問題歸咎於農夫,而應該深入思辨整個制度是否允許一種對環境與社會更友善的農業存在。農業究竟是誰的責任?
農業不只是生產行為,更是一種涉及全社會風險與責任的公共實踐
當我們談論農業時,總是認為那是農夫賴以為生的工作,是農村社會的事情,是離我們日常生活很遠的事實。然而,這種刻板印象讓農業與我們所有人之間的深層連結就此消音。事實上從土壤的肥沃、水源的潔淨、空氣的清新,到食材的安全與健康,每一項都與我們的生活品質脫離不了關係,卻很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成為焦點。農業不只是種出食物,它同時也是一種決定我們社會未來樣貌的公共實踐,我稱之為「農業的公益性」。
我們之所以能不愁吃穿、食物選擇多元,背後是一個高度依賴自然資源與人力投入的生產與供應系統。然而,在工商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底下,這個系統愈來愈不穩定。極端氣候的頻繁出現、土地超限使用、水資源爭奪、勞動人口老化、國際情勢不穩等結構性問題,正在一步步侵蝕我們對於農業穩定供應的信心,加深了對未來發展的恐懼。
更關鍵的是,在現代社會的專業分工邏輯下,農業的責任被高度切割與轉嫁。消費者只管消費、政府只管銷售量與補助、商業只管買賣,而農夫最終被迫扛下所有生產與環境風險。這種結構性的切割,造成農業在經濟與貿易制度中被邊緣化,進口替代、飲食西化、追求熱量和飲食愉悅、追求價格與外觀,讓農業持續往天秤的一側傾斜,公平、正義,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都不再是檯面上熱衷的議題,而其實它應該是最核心的國土治理、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關鍵要素。
最近一位客人,經常打電話給我,問我有沒有生產OO作物,我問她,為何最近會這麼頻繁問我這些特殊品項?她很直白地告訴我,因為長期供應這些作物的農民朋友已經退休不務農了,她已經找不到可以令她安心的好味道。我就反問她,農業是不是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作物豐產時,消費者很開心,覺得隨時可以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當農民因為天災造成產量減損的時候,消費者無所謂,因為還有其他替代品可以選擇;當農民為了健康,一肩扛起維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又有多少消費者願意跟著農民一起肩負起這個維持人類社會基本需求的責任呢?
最低風險策略如何成為社會最大風險來源?
農夫在面對氣候不穩定、病蟲害威脅與市場價格起伏等多重壓力時,為了生存,自然會採取「最低風險」的方式來保障收成與生計。這樣的方式,常常就是:
使用高效但高風險的農藥、除草劑與化學肥料。
選擇單一品項集中栽培,以降低管理成本、生產成本,與市場風險。
採取密集式生產與過度耕作,縮短週期、追求產量最大化。
短期內,這些方式可能保障了農民的收入與市場的供應穩定;但長期而言,卻造成了更深層次的社會與生態風險:
土壤喪失結構與涵養能力,日益貧瘠、需要消耗更多外部資材才能維持穩定生產。
水源遭到污染,水質優養化、土壤酸化、沙漠化,影響的不只是農作物生長與生活環境,也危及飲用水安全與自然棲地。
空氣中飄散的化學農藥揮發物質,長期侵害農民與鄰近居民的健康。
糧食系統失去多樣性,土壤環境失去韌性,抗災能力下降,一旦有突發事件(如疫情、戰爭、氣候災變),主流供應鏈會立即受到衝擊。
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農民低風險選擇」其實是在現行結構性壓力下的被動回應。我們不能將生產方式的問題歸咎於農夫,而應該深入思辨整個制度是否允許一種對環境與社會更友善的農業存在。
我們錯怪了農業,也錯看了責任
現行農業政策、社會價值觀,甚至農民自己,往往將農業視為低附加價值、需要補貼與扶持的產業。這種觀點忽略了農業的多重功能與長期價值。事實上,農業除了生產食物,還承擔著:
維護水土與氣候的自然機制
經營鄉村景觀與土地利用平衡
傳承地方知識與文化認同
提供在地就業機會與在地經濟活力
若農業只被定義為「餵飽人」,那我們將錯估其作為國家社會穩定力量的關鍵角色。這種價值錯置,會讓我們錯誤地將農業交給市場價格去主導,而不考量其長期戰略意義。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農夫失去轉型的條件與誘因,年輕人對農業失去希望與想像,最終只會導致一個現象:空洞的農村、閒置的農地、進口的糧食。這不只是農村的衰退,而是國家安全與社會福祉的危機。
延伸思考
本文主張農業不只是私領域的生產行為,更是一項具有高度公益性與系統性影響的實踐。從農夫獨自承擔風險的結構性現象切入,分析了其對社會環境的長期危害,也批判了制度與社會觀念的錯置。
下一篇我們將延續此觀點,進一步提出:若農業是一項公共財,那麼消費者與政府應如何轉變自身角色?又該如何與農民一起共同建構一套支持農業公益性的社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