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未來取決於消費者的選擇與政府的政策導引
要農民自己站起來轉型,那是比登天還要困難的事。如果我們承認農業是一種公共財,那就意味著它的經營成果與失敗風險,不該只由農民獨自承擔,只是很可惜的是,現階段就是如此。每一位國民、消費者、政策制定者、甚至每一家媒體與教育單位,都是農業系統的實質參與者,不管你有沒有這樣的意識。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一種錯位的現象:消費者對農民或政府抱怨價格高,卻從未思考低價的代價;政府對農業大量補助與補貼,卻無法有效激勵農法轉型;媒體報導食安風暴,或許也深入揭示背後錯綜複雜的結構性問題,但,當廠商選擇降價帶動買氣,消費者還是樂於選擇遺忘,一切仍然船過水無痕。
要改變這一切,首先就要回到我們每個人日常的「選擇」。
消費行為如何塑造農業生態
消費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責任。當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支持友善耕作、有機認證、產地直送、季節性作物等農產品時,就會回過來要求市場與生產端做出改變。
這不是理論,而是已在台灣與全球多處真實發生的案例。例如:
社區支持型農業(CSA)使農民可提前獲得資金與訂單,降低生存風險,得以進行有機或多樣性耕作。
永續餐廳與綠色農夫市集的崛起,連結小農與高端消費者,改變產銷結構。
推動校園午餐使用在地食材與食農教育,讓孩子從小培養對農業正確的理解與尊重。
這些行動若能持續擴大實質影響力,便能形成一種農業價值再分配的社會機制,改變過去由農民獨自承擔生產與環境風險的結構性不正義。
制度應從補貼導向,轉向引導價值實踐
台灣的農業補助與補貼政策,長期以來偏向「救急」與「穩價」思維,但缺乏從源頭引導農業走向永續與公益性的戰略部署。若政府仍以傳統農業思維來看待這個產業,則永遠只能在天災後補償、在價格失衡後干預,無法創造農業價值與引導產生系統性轉變。
政府應積極設計「價值導向」的農業政策,例如:
推動「生態農法轉型基金」,補助農民轉型初期的學習與風險成本。
設立「友善耕作認證加值保證制度」,透過制度化價格保障,減少市場波動風險。
擴大全民參與的「糧食安全信託機制」,讓消費者能分擔政府角色過於吃重的壓力,一起參與農地保育、契作、風險分擔等制度。
政策應是價值的引導者,不是被動的補償者。唯有主動設計出鼓勵農業公益性實踐的政策架構,才有機會扭轉農業風中殘燭的現況。
政府應該看重「領導」而不應只停留在「管理」。
延伸思考
本文透過消費者行動與政策制度兩個角度,補足上篇所揭示的農業結構問題。主張農業的未來,需要一個從有意識的「買什麼產品」到有意識的「支持什麼理念」的價值轉向,也需要一個從「補貼多少」到「引導創造什麼」的政策轉型。
最終的問題回到我們自己:
你願意用消費力量與農民朋友一起分擔生產與環境風險嗎?
你願意在公共政策中要求政府發揮政策引導功能而非補助補貼功能嗎?
你願意為下一代守住生產與自然並存的未來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我們是否真的把農業當作攸關全民公益的事,而不是農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