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不應該是賭博,但我們卻讓農民天天在賭博
「靠天吃飯」這句話,清楚揭示了農業始終無法擺脫的宿命。但身為農夫,我覺得真正讓農民難以承受的,不是天氣,因為天氣是公平的,真正讓農民難以承受的是我們的社會早已習慣讓農民一人獨自面對各種風險。
在這個資訊透明、各種商業工具發達、甚至經營風險可透過各種保險機制來控管與分散的時代,有什麼行業還像農業一樣,每天仍然要與天氣對賭、與盤商博弈,卻幾乎沒有任何保障措施?(註:雖然政府已經有開辦部分農產品的保險,如水稻、香蕉,但風險的分散作用還是微乎其微。)
我們應該要重新認識:農業的風險,從來不是農民一個人的風險,而是整個國家與社會的共同風險。
農業的風險不是偶然,而是長期重工商輕農業的結構問題
農業風險有其獨特的「複合型特徵」:它不只是天災,也不只是價格波動,更涉及政策、勞動、土地制度與整體社會對農業的認知偏差。
自然風險:
極端氣候對農業的衝擊已是常態。颱風、暴雨、乾旱、病蟲害、高溫、低溫等,任何一項都可能導致收成腰斬,而農民現有的氣候保險機制實在無法彌補損失。政府災損補助機制又常因「未達門檻」或認定機制不清,導致農民氣得跳腳卻又無能為力。
最新的案例,就是三月持續罕見的春季低溫,造成玉荷包和芒果的花苞受損,形成空包彈,市場上早已預期今年的玉荷包和芒果恐怕是看得到吃不到,又將是天價的行情,政府當然又啟動天災救助機制,但對農民來說又是情何以堪,明明花開的很漂亮,卻遇到連續低溫的天災,明顯減產的天氣風險,又是農民獨自承擔,消費者只能哀號好貴和吃不到,但沒有產品就沒有辦法真的消費支持到農民,所以減產損失又是農民獨自承擔,一年一收,又是遇到壞年冬,今年的收入又沒了。
市場風險:
有哪一個產業的產品終端價格是等到產品正式上市之後才會確定的?恐怕只有農業才有這樣獨特的市場性。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而且是拍賣或收購當時才會知道價格多少,農民沒有定價權、報價權,沒有價格決定權,更沒有能力或勇氣說不賣。舉例來說,青蔥或者芫荽價格的暴漲暴跌,常在一週內發生。農民投入半年時間,整段生長期根本無法預知是否回本。政府雖有農產運銷體系,但對於生鮮期短的蔬果來說,效果有限,價格太低導致政府補助不採收上市要耕除,這樣的市場風險,實在有違常理。
制度風險:
農地私有化,土地政策也朝向自由化發展,導致農地買賣炒作問題嚴重。農民租地耕作的情況普遍,如果土地擁有者沒有長遠的規劃及思維,隨時有可能面臨地主因土地龐大利益而收回的經營風險。而政府的補助制度過於短期、碎片化,也難以幫助農民應對長期風險。
勞力風險:
農業人口老化嚴重,青農跨入農業門檻高,返鄉接手意願低。移工制度也不穩,農民雇主很難持續穩定給予足夠的工作量,造成資源的浪費,間接造成黑工四處流動,對於農夫雇主、移工來說都是缺乏保障。一旦缺工,即便有地有資金也無法生產。
這些風險一點都不少見,絕不是農民不夠努力的結果,也不是個別農民可以透過努力可以改變的現況,而是結構性不穩定的疊加。
當風險無法分擔,農民如何轉型?
政策經常喊著「農業要轉型」,要精緻化、要品牌化、要懂行銷、要國際化。但這些口號對於基層農民來說,往往只是遙遠的理想。
當農友面對諸多未知的風險要進行決策時,光思考要不要整地、開溝、種植與施肥,都處於極度煩惱的狀態,怎麼還有額外心思去經營品牌?
當生產端的基本風險無從分散管理,轉型就變成嘴巴上的形式主義,流於紙上談兵。試問:一個商業銀行不敢貸款、一個保險承保意願低落的產業、一個無從避險起的產業,要如何吸引人才、資金與創新?
我們該問的不是農民有沒有能力轉型,而是:體制給不給農民轉型的條件?
農業的風險,應由誰來承擔?
從來沒有人問過:為什麼我們期待農民獨自承擔全社會吃飯的風險?
農民要承擔種錯作物的風險、天氣不穩的風險、盤商跳票的風險、土地被收回的風險、政策改變的風險……但是消費者呢?社會呢?政府呢?農民以外的各種角色又在這個局勢當中承擔了什麼風險?
若農業的公益性是一種公共服務的本質(如同教育、醫療、國防、交通),那為什麼農業的經營風險不是由全社會共同分擔?
當農業風險無法社會化,就只能個人化,而這就是為什麼農業會一直處在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的最邊緣。
小結:風險的代價,能否是價值的起點?
消費者習慣忽略農業所獨自承擔的風險,直到出現價格劇烈波動、糧食短缺、農藥殘留的食安問題,才會注意到「農業出事了」,但事過境遷,大家很快又忘記了。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農業的風險,其實是價值被清楚揭露的序曲,如果我們願意真誠理解並面對農業的風險的話。
下一篇文章,我們將探討:在這樣的風險當中,農業為什麼反而成為最值得投資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