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67期:農業風險的真相(下):價值選擇下,農業是最值得投資的未來?
即使風險重重,即使高風險、低報酬,我們為什麼不能不投資農業?農業不是單純的經濟行業,它是國家安全戰略的一環。投資農業,等同於投資我們未來能否吃飽的可能性。
我們該投資什麼樣的未來?
在投資市場上,「高風險高報酬」是基本法則。但農業顯然打破了這個市場投資邏輯:它風險高,報酬卻低,卻仍然是我們無法忽視的產業。
不是因為農業會賺錢,而是因為它承載了無法替代的價值。
投資農業,不是為了個人財富上的報酬,而是為了社會穩定與人類存續的底線。
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不是市場問題
俄烏戰爭後,世界各國驚覺過度依賴糧食進口的風險。全球糧價飆漲、出口限制層出不窮,讓很多依賴進口的小國陷入糧荒邊緣。
台灣雖然經濟高度發展,但糧食自給率長期低於35%。若未來遇上疫情、戰爭、貿易封鎖,我們的社會可以穩定支持多久?
農業不是單純的經濟行業,它是國家安全戰略的一環。投資農業,等同於投資我們未來能否吃飽的可能性。
農業是 ESG 最真實的實踐場域
今天企業談 ESG(環境、社會、治理),農業恰恰符合這三大指標:
環境面(E):永續農法、再生農業、碳匯機制、生物多樣性復育
社會面(S):地區就業、社區凝聚、食物公平、青年返鄉機會
治理面(G):合作社組織、土地信託、社會企業化治理
農業不只是符合 ESG,而是具體實踐 ESG 的場域。
換句話說,投資農業就是投資永續。若企業只談擁有光鮮亮麗外表的ESG,卻選擇不碰農業,那麼這樣的永續是空談。
如何讓風險變成「值得的投資」?
如果農業風險高,政府與民間該如何創造一個「風險可被吸收」的環境?
農業信託基金:集結社會資金、長期投資農業土地與永續耕作
風險共保機制:農民、政府、消費者共同分擔極端天氣風險
社區支持型農業(CSA):消費者預付並分擔農民種植風險,享受共享農產品
青年農創基金:鼓勵青年返鄉創業,提供技術、行銷、土地媒合等支持
這些創新制度,不只是補貼,更是一種農業價值的再定義與共享。
風險不等於不值得,反而是最需要投注的產業
如果我們總是只願意投資那些「看起來穩賺不賠」的行業,那麼農業永遠得不到社會認同的機會與可能。
但風險不代表無價值,風險代表需要更多人參與才能穩定的基礎建設。
農業正是這樣的產業:
無法被完全自動化
無法全然被外包
無法被取代
它的風險,需要的是社會性的投資與認同,而非市場性的競爭、效率、利潤、成本。
結語|我們願意為什麼樣的未來買單?
我們不能只把農業當成消費商品,卻不願意當成價值產業。
風險,是價值的源頭。農業的風險,正是我們應該重啟思考、重新關注的地方。
未來,如果我們願意參與——
用購買支持小農
用政策設計共同擔保制度
用行動參與在地食農教育
那麼這些風險,就不再是農民孤單的命運,而會成為整個社會集體的責任與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