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沒有不見,只是不被看見
農業從未消失,它依然支撐著餐桌上的每一餐、美麗的農業地景地貌,近來更默默地抵抗著每一次的氣候變遷。主流社會與媒體集體關注的多半是財經、房價、科技、AI與能源。農業議題雖不是完全被排除,但在媒體輿論的論述場域中,多以邊緣議題、工具性議題或偶發事件被討論,例如,僅在天災農損時關心農業(事實上也僅僅關心農產品價格波動而已)。
當我們進入教育體系,農業僅是國文課、地理課、生物課、自然課或社會課中被順帶提及的名詞,多作為背景知識、傳統文化、慶典介紹或補充活動,而非知識主體;當我們走進連鎖超市,看見的是包裝精美的「產品」,而非背後的人與土地。
農業散見於我們的生活日常,卻消失在我們的討論與視野中。我們得問:為什麼農業變得這麼不可見?
這不只是農民在產業發展政策中的集體失語,更是整個社會及輿論對食物、環境與永續的視而不見。
農業的不可見性:不是消失,而是逐漸被淡化與排除
農業的不可見性,並不是它真的消失,而是在制度設計與文化關注的偏移下,逐漸退出我們的集體感知。
這種偏移指的是:政策資源優先投向科技、產業升級與都市發展,學校教育與媒體關注集中在「效率」、「創新」、「理想職業的期待」、「科技進步城市的理想生活」的脈絡中,讓以傳統與文化傳承著稱的農業,逐步被排除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中。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連思考農業的機會都越來越稀少。當農業不再出現在日常對話中、不再是知識與生活主體、不再是新聞焦點、不易在都市日常生活的空間裡有實質的連結,整個社會便自然遺忘了它的存在。我們對農業根本缺乏感覺。這正是農業不可見的真正危機——它不再被社會感知,也就沒有機會被正確理解、討論與重視。
農業如何在生活中變得「看不見」?
(1)教育:從小就學不到農業的價值
國小到高中,課本中有關農業的篇幅不僅稀少,且多停留在農作物產地、地理分佈、生產流程等靜態知識,忽略農業動態及文化、社會、生態、勞動、氣候與經濟層面。
學生可能為了考試會背出燕巢生產芭樂、大樹生產鳳梨,卻不知道進口與在地農業的差別,也可能不知道農產品價格波動背後複雜的產銷關聯,或許也不知道如果選擇消費在地農產對於本土農業的發展的重要性。
食農教育推行多年,但多數學校只停留在一次性短暫活動,例如「種菜體驗」或「走訪超市或菜市場」。受限於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容與能力,學校教育讓農業變成一次性活動,而非生活的持續關係。
結果是,學習成果偏向知識記憶,缺乏價值思辨與生活連結,孩子長大後,普遍無法回答「為什麼要有農業?」更別說認識土地與農業的價值。
(2)媒體與大眾文化:農業=慶典或災情
當媒體報導農業,常是兩種情境:「原住民豐收慶典活動」、「因為天災造成農損」,如果不是帶給人歡樂愉悅的場景,就是受災者形象。
沒有人看見日常的農業:整地、插秧、除草、維護生態平衡、市場、銷售、價格,面對氣候異常時的焦慮。這些「日常」已經太稀鬆平常,沒有新聞性,卻是農民真正的生活與內涵。
(3)城市生活型態:切斷土地與食物的關係
餐桌上的飯菜怎麼來的?學校營養午餐的蔬菜怎麼來的?都市生活不容易誘發思考食材來源。
食物系統的工業化(電子報第14期),讓生產的「源頭」從我們的視線中移除,也從我們的思考中消失。
消費者不再思考食物背後的土地與人力,自然更無從理解農業的存在價值。
現代社會不需要理解農業嗎?
有人可能會說:「現在科技這麼進步,科技化、自動化、AI與精準農業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不需要每個人都理解農業吧?」
事實上,正因科技的導入逐步改變農業傳統的生產方式,才更需要人們重新理解這個產業的本質。科技不是用來消除農業價值,而是強化與深化其永續角色。
當社會不了解農業,輿論不討論農業,反而更容易讓農業被政策邊緣化。
沒有公共關注,就沒有關心與保障;農業之所以如此脆弱,是否也源於「看不見」的結果?
從「隱形」走向「再看見」:重建農業視野的必要行動
農業並不是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而是被有意無意地邊緣化。在知識體系、文化論述與制度設計的長期偏移下,農業逐漸淡出主流社會的視野,成為一種「被看不見的存在」。我們不再關注誰在種我們每天吃的米、不在乎一場豪雨對農地的破壞,不知道一條供應鏈的中斷會讓多少人失去餐桌上的安心。
這樣的忽略是風險的開始。當我們失去了對農業的關注,也就同時失去了與土地、生態對話的能力。這將使我們無法理解氣候變遷的現實衝擊,無法預見糧食體系崩潰的脆弱點,甚至喪失在地社會自我韌性的重建基礎。
因此,「再看見農業」不只是文化上的回歸,更是社會存續的必要工程。我們需要:
在媒體中重建農民的話語權與真實敘事,讓生產者不再只是被呈現為統計數據或邊陲角色,而是成為公共議題的參與者(農業賦權,見電子報第57、59期)。
在教育中回歸農業的本質價值,不再僅僅講述農業的技術或產地知識,而是帶領學生理解農業與公平正義、環境永續、在地連結。
在都市空間中布建農業節點與社群網絡,透過市民農園、CSA等,讓農業重新進入都市人的生活圈,成為理解農業的入口,讓都市人成為農業的關係人口。
唯有讓農業重新「再被看見」,我們才可能真正打造一個有韌性、有未來的社會。
讓農業不只是「被看見」,而是「被需要」
重新看見農業,不能只是動人的情懷,而是社會行動的起點;不能只是懷舊的情緒,而要成為實質改變的動力。在這個食物工業化供應鏈容易斷鏈、氣候極端、價值迷失的時代,我們愈加需要一個穩固的根基,而農業,可以是這個根。它連結著我們的飲食、土地、環境與社會韌性。
若我們願意正視農業的價值,就會發現它從來不只是「一種產業」,而是一種國家與社會系統的支撐力量。教育應讓農業進入知識核心,城市應讓農業參與生活設計,政策應讓農業獲得公平回應。我們所缺乏的,不是農業的存在,而是理解它的價值、支持它的發展的社會意識與責任。
願我們的社會,能從「看不見」走向「深理解」,讓農業不只是被記得,而是被真正需要。
下篇將由我個人實踐出發,談談在農場、在教育、在社區中,我如何讓「不可見的農業」變得真實、可觸、可感,也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