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見,不代表不存在或不重要
農業之所以「不可見」,不是因為它不再重要,而是因為它從我們的生活體驗與日常思考中退場。上一期我們分析了農業如何在制度、媒體、教育與文化中被邊緣化,成為社會集體視野的空白。然而,要真正讓農業重新被有意義地看見,不能只是觀念與理念上的喃喃自語,也不能只是情感上的勒索,更需要行動實踐上的重新接觸,需要行動上的集體共識。這一期,我想從自己作為一位農夫的生命經驗談起,分享在田裡、在教室、在市集、在社區裡,如何讓農業重新變得可觸、可感、可思考。
讓農業變得可觸:農場即課堂
在我們的農場裡,我們的工作從來都不只是種菜。農場是一個社會有機體(Social Organism)的縮影,居住著各司其職的生物,是一個充滿生命的空間,是一部立體的社會教科書。我們邀請孩子、家長、老師、社區居民來到田裡,實際踩在土地上、蹲下來種菜、聞土壤、聽鳥鳴、辨認一株雜草與一種生物、回憶著早期的故事。
這樣的接觸不是知識的死記,而是一種身體的學習。當一位小朋友驚訝地說:「原來玉米筍的頭髮是紅色的!」那是一種五感的釋放。農業之所以「不可見」,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它被壓制,而是我們從來沒有真實靠近過它。
我從來不敢期待更多人成為農夫,因為百工百業都有其社會重要性,我的生態導覽是讓大家能近距離體會並深刻感受到農業的存在感、複雜度與不可思議的復原力與生命力,理解它並非單純的種與收,而是一種與環境共處的智慧與技術。
讓農業變得可感:從故事出發的教育
農業技術很重要,但不該是認識農業的唯一管道,農業應該要發展出可感同身受的語言、多元的敘事能力與豐富的情感編織。
面對人與人日益疏離的社會現況,我深刻知道,農民不能像過去一樣只是單純扮演生產者,農夫更應該懂得掌握農業的特質成為民眾具體認識農業的核心橋樑。
農夫作為一位「說書人」,如何?
我們說的是生態的故事、風和雨的變化、氣候變化帶來的焦慮、生物與微生物的共生共融、作物繁衍過程中的堅持,也述說著農村社區老農長輩每天如何看天決定做什麼事情。這些故事比任何生物課本、社會課本、自然課本的內容,都更能讓人「理解」農業。
我們在學校帶領食農教育課程,不只談產地蔬菜,也讓學生寫下「你的三餐吃什麼?」讓學生五感體驗有機蔬菜與慣行蔬菜的差別,讓學生自己決定他們要吃哪一種生產方式的蔬菜。接著再帶學生去探索蔬菜的來源,誰種的、怎麼種的、過程與結果?這些問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得以發現:「原來餐桌上的蔬菜,而是農民辛勤種植與採收、輾轉多方之手,好不容易才到家中上餐桌的。」
這一刻,農業不再是遙遠且抽象的「一級產業」,而是進入具體日常生活的視野中,透過思考、碰觸,真實體會其存在的事實。
讓農業變得可參與:市場、社區與共學
要讓農業可見,不能只靠教育,更需要生活機制的配合。我們試著連結農場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例如:
推動 CSA(社區支持型農業):讓消費者成為農場的共同風險承擔者。
建立地方農夫市集(梓感市集):這不只是買賣的交易平台,更是農民與城市居民互動與對話的空間
辦理農場開放日、青農小聚與農業走讀活動:邀請消費者、居民親自走進產地,了解當季、認識生產、建立情感。
這些行動是生活、是買賣也超越買賣,也是一種被科技與效率剝奪後社會連結的重建。農業不再是一種遠方事不關己的產業,而是真實進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不只需要農業,我們需要「看見農業的社會」
從我的實踐經驗來看整體社會氛圍,其實我們早已具備讓農業重返視野的條件:青年農民開始組織起來、食農教育逐漸擴展、消費者意識慢慢提升。但最大的阻礙,或許不是知識及工具的缺乏,而是對於農業的「想像力、信任感與感知能力」的消失。
當我們不再覺得農業值得關心,不再認為它與自己有關,以又在要求補助的心態來看待農民說明生產困境,那麼即便你(妳)就住在產地,農業的存在與否對大家來說或許也不是那麼重要。持續排擠、被忽視、被邊緣化,變成習以為常。
所以我一直相信,要讓農業重返公共視野,不能只靠數據與分析,不能只靠生產技術或者農業科技,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關係、接觸、感知與情感。
這就是我們在農場裡努力做的事情,也是我寫這些電子報的原因。
再看見農業,就是再看見我們自己人生中的位置
當然農業有很棘手的問題等待解決,但目前所觀察到農業的不可見,主要是我們與它的關係步入空洞化。要讓它重新被看見,不是在課本中加入跟農業相關的教材,也不是辦一場說明會、示範區或觀摩會,而是從生活中找到再靠近它的方式。
農業若繼續被忽略,我們將失去的不只是一個產業,而是我們對生存條件的掌握力,對環境變遷的調適力,以及對社會責任的集體意識。
我們不能再讓農業只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模糊背景、出現在災難後的新聞裡,或成為觀光體驗的一次性活動。
若我們這一代人再不選擇主動去看見農業,下一代可能連選擇去看農業的權利都會消失。
我誠心邀請你(妳),從一份菜單、一桌菜色、一次走訪、一次農夫市集,嘗試與農民對話,認識農民,跟著農民一起走入農田感受土地的脈動。
重新看見農業,也是讓我們重新看見自己:身為人類最基本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