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不是對農民的施捨,而是對社會及公民責任的回應
在上一篇,我們談到農業正義不只是攸關農民的議題,更應該是整個社會如何建立一個公平的糧食系統的基礎問題。如果農民在價值鏈中被邊緣化、在制度中被忽視、在市場中被壓縮,那麼我們的糧食產銷就建構在不義之上。
但正義不能只停留在揭露與批判,更需要在生活中被實踐、被展開。這一篇,我想分享我在農場、在市集、在社區與在政策討論現場的實踐經驗,說明我們如何一步一步規劃讓農業正義的議題變得更具體,也賦予參與者對於相關議題更有感知力與行動力。
農業正義不是理念,而是應該被實踐的公共行動
本文主張:農業正義的建立,無法依賴農民單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整個社會透過有意識的選擇、支持、參與與倡議,共同打造一個公平且永續的食物體系。這樣的正義,不能只是文字上的理想,或停留在制度設計與行政流程的推演中,而是必須成為我們每一天、每一餐都能真實參與的生活實踐,也能成為彼此連結、集體改變的公共行動。
實踐一:從「田裡到餐桌」的信任建立與風險共擔
我們在農場推動社區支持型農業(CSA),不是為了創造銷售通路,而是為了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係。我們分享耕作背後的過程與挑戰,分享生態農法對於生物活動、作物生長與環境之間的共生關係,讓參與者了解農作物生產過程所可能發生的一切風險,以及這些事情如何影響農作物的食味與口感;餐桌上食材背後的農民工時與生態演進過程,以及為什麼會出現蟲咬、產量變化、大小不一或季節性口感與味道的差異。
更重要的是,我們努力把農業風險「社會化」,讓消費者不只是買菜,而是所有人一起承擔病蟲害與氣候變遷的不可預測性。正義不應該是農民獨自抵抗所有的逆境,而是透明地公開一切讓消費者也有機會成為環境共生共融的一份子。
實踐二:打造理解農業價值的社會支持系統
對我而言,某種程度,透過食農教育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信任及理解,甚至比種菜還要來得重要。
透過非典型食農教育課程設計,我們進到校園,邀請社區及消費者來到農場,讓孩子在水稻田裡插秧、收割,在田邊幫忙打穀、曬穀,一起體驗碾米,一起學習古早灶料理割稻飯,一起圍坐、一起吃飯,體驗的不只是農業技術與文化,更是與食物、土地、自然建立關係的倫理,一起好好吃飯,把人際情感重新找回來。
我們設計一套從「餐桌到產地」的課程,引導學生五感體驗蔬菜的一切,並帶著學生進到產地找尋蔬菜風味的答案,讓農業不再只是知識記憶,而是日常生活的選擇。我們也進入社區,與長輩、學生、家長一起舉辦共煮、共食與農事體驗,建立在地的農業認同。
教育不是教大家務農,而是教大家如何正確認識農業價值與產生行動力。
實踐三:在專業會議現場為農民發聲
農業正義的推動也必須有體制內的參與。我們參與地方食農教育推動會,將我們在食農教育第一現場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與觀察,帶到委員會現場,與市府、專家、學者一起討論,擬定解決方案,我們不只提出農民與教育上的困難,也提出具體解方。透過這樣的行動,農業不再只是「被規劃」的對象,而是公共政策中有聲音的參與者。
政策不能只聽專家學者,農民的生活經驗就是最貼近土地的專業。
實踐四:從無感到共感:讓農民不再被社會忽略,是農業正義的情感前提
(與其說是實踐,更像是夢想及努力的目標)
因為農業正義的核心之一,就是讓農民不再被社會孤立或邊緣化,而能夠成為公共討論、城市發展與治理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如果農民的勞動、處境、知識與聲音一直與城市或主流社會處於斷裂的狀態,社會就很難真正感受並施以關心,更遑論進而討論農業政策的公平性、市場機制的壓迫性、或環境風險的共擔可能。
農業正義的落實,不能只靠制度與政策設計,還需要重新找回人類社會情感的連結。如果大多數人無感於農民的工作與處境,也就很難在面對食物價格、土地規劃、氣候災損等公共議題時,形成共識與支持。
因此,我們在農場、在市集、在社區中努力讓農業變得可親近、可理解、可感受:
食農教育不該是單次體驗,而是設計長期陪伴計畫:讓人們親自參與農事、看見作物與自然生態互動的過程,也認真體認農民每一個決策背後的成本與風險。
不是無目的的支持,而是與真實農民建立互信合作夥伴關係:在市集與社群中,我們講述農業故事,建立一種「我認識並了解你種的菜」的消費信任關係,讓食物成為彼此之間的情感橋樑。
不是旁觀,而是透過食物及閱讀文字參與農業生活:植未來電子報的撰寫目的就是希望透過文字傳達意義、價值與內涵;透過生產、採收、共煮、共食、節慶活動等,讓城市與農村的節奏重新對接,也讓民眾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具體成為有意識的支持者與參與者。
當農民不再是「被遙遠觀看的他者」,甚至是「看不見的產業經營者」,而是社會願意傾聽、理解、關懷與行動的對象時,農業正義就不只是理想或理念,而開始在日常生活裡紮根。
結語:正義的農業,需要一個願意傾聽與關心的社會
農業正義不會自動到來,它需要被理解、被接納、被實踐。
我們無法靠補助或補貼救回農業,但我們可以靠行動提升農業的存在感與價值感。正義不是替農民說話,而是讓農民能夠自己說話、有人願意聽、制度願意接住。
每一個願意支持在地農業的人、願意在教育現場談農業的老師、願意感受農業公益性價值並努力的消費者,都是農業正義的具體實踐者。
農業正義不在田裡,它其實就在我們手上。你每天的選擇,決定了你如何參與實踐。
從餐桌與消費開始,讓農業正義回到土地上,回到我們的日常視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