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離農,從來不是對錯的問題
當人們選擇從農,或選擇離開農業,這些決定往往被社會輕易地解讀為「個人不夠努力」,或是「在職涯發展遇到瓶頸後的無奈退場」。
但回到每個人的內心,這些選擇,從來都不該被視為失敗。
當一份工作帶來的,不再是安穩與成就,而是持續不斷的壓力與消耗,選擇離開,是每個人都該擁有的自由。
農民,和其他職業一樣,擁有重新選擇人生方向的權利。他們不是困在土地上的人,而是可以主動走向自己生命選擇的人。
真正令人難過的,不是有人離開了農業,而是這個產業至今仍舊建立在「犧牲」與「自我剝削」之上。
當農民必須犧牲家庭生活、壓抑個人需求,甚至賭上身心健康,才能撐起整個社會的糧食系統,問題就不再是個別農民的選擇,而是支撐這個體系的骨架本身早已失衡。
理解農民為什麼會選擇離開,是一種必要的同理與共感;
但更需要被看見的,是那些選擇繼續留下來的人,為什麼還必須這麼辛苦、這麼孤單地撐著失衡的體系。
為什麼還有人選擇留下?
每當風災過後,農舍倒塌、田地被毀、設施毀損,仍有許多農民選擇繼續回到現場。
他們不是因為更樂觀或更堅強,而是心裡有一些不願放棄的理由。
他們可能不想讓土地荒廢,因為沒有人能接手守護,這片土地可能被污染、被濫用。
他們可能不願看到農村凋零,因為農村不只是生產食物的場所,更是一個社區、一個生活的家園。,又或者他們可能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夠繼續一起攜手努力在這片園子裡。
他們相信,食物不是冷冰冰的商品,而是有著人心與自然痕跡的產物;
他們也不願讓農業只剩下產量的數字,失去了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
留下來,不只是責任,更是一種不忍心放棄的記憶與情感。
他們不是英雄,只是明白我們不能失去農業
留下來的農民,不是英雄。
他們會累、會懷疑、也會在夢中驚醒時質疑自己的選擇。
但他們心裡清楚:
如果自己不做,還有誰來做?
如果土地沒有人耕作,它還能完整地留給下一代嗎?
如果農業完全交給市場決定,我們還能安心吃飯嗎?
他們的選擇,是在體制尚未健全之前,是在民眾尚未充分理解之前,是在社會安全網尚未建立完善之前,他們先暫時堵住可能造成體系崩潰的小縫隙。
但這樣的力量,是有限的、脆弱的,絕不該被視為理所當然。
農民可以選擇離開或留下,但社會不能選擇袖手旁觀
當農民選擇留下,社會不該只停留在感動與讚美,更該付諸行動與支持。
農業需要的,不只是災後的補助與重建,更是承平時期就該建構的社會安全網與支持網,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做好準備的風險管理;
不只是市場價格波動時的短暫應對,更是長期穩定合理的交易體系與支持系統;
不只是政策上的微薄補貼,更是長遠且健全的農業制度;
不只是災害來時的聲援,而是日常生活裡持續不斷的消費選擇支持。
農民留下來,不該是孤軍奮戰,社會應該與他們同行。
留下與離開,其實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
有人選擇留下,有人選擇離開,這是農村現實裡的兩種抉擇,沒有對錯之分。
但無論是留下還是離開,兩者背後其實指向同一個社會問題:
農業不能再只是靠農民的努力維持、不能只靠同溫層的行動支持;
農民的困境,是社會長期忽略農業價值的結果。
如果我們總是把農民的堅持視為理所當然,終有一天,再也不會有人願意留下。
結語|不該只問「還有誰會留下?」而該問「我們怎麼一起留下?」
每次災害過後,農民之間總不乏出現:「該怎麼繼續撐下去?」社會也可能會問:「這次農民還撐得下去嗎?」
但更該問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讓農民不必每次都只能自己撐下去?」
農業,不只是農民的事;食物,不是自動出現在餐桌上的;土地,也不該只是少數人獲利的工具。
當農民在風雨過後選擇留下,這不是田間傳奇,而是對社會沉重的呼籲及提醒:「這片土地的未來,不能只靠他們一個人撐下去。」
我們每一個人,都該為這片土地、為我們共同的生活,學著留下來,學著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