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75期:農業的商業模式反思(下篇):從共鳴到共購:農業如何開創新市場?以梓感農村文化節為例
舉辦梓感農村文化節的真正目的在於:導正農業傳統的商業模式,擴大民眾支持基礎,不讓農業彼此內耗,真正走出農業的永續經營商業模式。
我們的對話對象是誰?不是搶誰的市場
在上一篇,我們談到農產品市場需求是穩定不易大幅度變動的,甚至是幾近飽和的,農民之間的競爭多數只是落入「轉移收入」的零和遊戲。要打破這種內耗,就不能只是想著怎麼讓消費者從別的農民那裡轉過來買我們的產品,而是要重新思考:我們可以說服誰加入支持農業?我們要創造怎樣的價值,讓「不關心農業的人」也願意開始關心?
這,正是我舉辦「梓感農村文化節」的起點:一場農民與社會重新對話的實驗。
一、文化節的活動不是行銷,而是重新理解農業的途徑
從一開始決定要舉辦文化節活動,我便徹底擺脫從「行銷農產品」的思維,因此文化節,從來不是為了推廣與促銷,而是希望藉由農業文化的討論與呈現來創造理解與共感。每一場手作、每一場生態導覽、每一次採集與大地遊戲、每一場講座與展覽,都是打破距離與誤解的橋樑。
在梓感農村文化節中,我們刻意避免以農產品銷售為唯一目的,而是設計能讓人「走入田裡、感知農的真實」的體驗,像是:
割稻體驗到共煮割稻飯活動
體驗傳統農業文化深邃的內涵,而不是舞台表演的表面喧囂。
透過腳踏土地的深刻感知,傳達活動主題與內涵。
透過生態導覽,傳達進步及安居城市與農業的深刻關聯
透過特色食農教育體驗,帶領都市民眾和小孩重新領略農業的豐富及有趣
這些設計背後的核心在於:讓農業的價值被看見、被感受,讓農業文化被記憶、討論與傳承,而非不同農民之間農產品的行銷與比較。
二、我們不是搶食同一塊市場大餅,而是說服更多人「一起買」
我們從不否認:新市場的開發極其困難。要吸引從未認識農業、甚至不習慣走進田裡的人,需要時間、資源與創意。但這正是我們認為值得投入的戰場:
因為這些人,才是讓農業市場需求變大、而非內耗的關鍵。
文化節讓我看到這樣的改變可能:
許多年輕人是第一次參加農業活動,卻被土地的故事、食物的溫度感動。
有參與者在活動後加入支持農夫的小農平台、參加我們的CSA菜箱的共同採購。
更有餐飲主廚、街邊店通路願意長期合作,串連出跨域行動的網絡。
他們不是我們「搶來的客人」,而是被我們「說服成夥伴」。
三、開發新市場,為何難?又為何值得?
當我們跳脫傳統農產品行銷套路,去面對真正的市場障礙時,會發現幾個困難:
1. 多數消費者缺乏與農業相關的生活經驗與知識
大多數人從小到大並未真正接觸過農業現場,不知道種菜的流程、不清楚價格如何形成、不認識農作物,也難以理解有機及友善耕作與慣行農法的差異。農業對他們而言是遙遠、不相關且抽象的,不是有意忽視,而是從未被具體理解討論過。
2. 青年族群的價值連結不強
年輕人關注永續、環境、社會議題,但未必把農業及飲食視為其中的一環。我們需要設計新的橋樑,把農業與他們關心的價值連起來。比如說,關心獨立書店所面對的市場壓力,其實與關心有機農業所面對的市場壓力是一致的,但二群人可能沒有直接的交集,因此,透過文化節,將二者交集在一起,產生具體且有感染力及延續力的價值互動。
3. 文化型活動的經營門檻高、回收週期長
不同於單次農產品促銷型活動,像梓感農村文化節這類以文化傳遞為核心的活動,更重視與群眾建立長期深層連結與價值對話,這都是需要時間與資源的長期投入。然而,這類活動本身難以短期內回收投入成本,不論是人力、時間還是資金,都需要長期經營與外部資源的挹注。
更需要強調的是,類似文化節這樣的活動一旦發展成熟並發揮該有的實質影響力,所帶出來的結果卻是所有農民、社會、政府行政單位一同享受,因此,我們應該要理解及認同這樣先行者的理念,並賦予該有的重視與實質的支持,這才是身為社會一份子該進的責任及義務。
這些挑戰讓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農業的新商業模式無法靠單打獨鬥完成,而是需要農民、策展人、教育者、公部門與市場行銷者的跨域合作,才能逐步建構出一個支持農業價值的社會基礎。
與其比輸贏,不如創共贏
我們從不反對農業需要商業模式、經濟思維與經營手段,但我們反對的是只有效率與價格的思維,反對一切將農業簡化為「比誰便宜、比誰包裝美」的邏輯。
在文化節中,我們看到另一種可能:
當人們對農業有了情感連結,購買就不再是交易,而是參與;農民彼此之間也不再是競爭者,而是價值創造者。
這樣的模式或許還不夠主流,但它值得被堅持,因為它開啟了一條讓農業不再只有輸贏、而是能夠共好的路。
也是梓感農村文化節所要努力的方向及目標。
下一步行動|你可以怎麼加入?
如果你也關心農業未來,也許可以從以下幾件事開始:
成為文化節的志工或夥伴,從行動中支持農業價值的傳遞;
選擇加入有理念的農民支持系統,不只是買菜,而是投票給一種更好的農業模式;
將這樣的觀點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農業可以不是內耗,而是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