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守得住價格,卻守不住未來
在〈前導篇:美國米進口對台灣農業的衝擊與挑戰〉中,我們已指出,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台灣農業的真正危機,跟價格或產值並沒有太直接關聯,主要是生存與經營條件缺乏被關注與長期穩定性。
補貼制度,一直是政府在農業政策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它可以在市場劇烈波動時,幫農民減緩衝擊,也能在天災過後,提供短期的經濟支撐。
然而,補貼能做的事,往往停留在「安撫當下」,卻很少能「創造未來」。如果我們的補貼制度,只是用來彌補短期損失、降低政治風險,而不是引導農業向永續、高價值與社會認同的方向轉型,那麼再多的錢,也只是在填一個永遠補不滿的洞。若無助於農業制度的升級與價值的重建,它就不再是農政改革的助力,而成為了轉型的障礙。
所以,討論補貼,不只是財政問題,而是我們要回答一個核心問題:
我們要用公共資源,支持什麼樣的農業?
這正是植未來啟動【農業轉型的公共路徑】系列的原因:
我們不只要保護農業,更要重新設計支持農業的公共制度與社會共識。
為何補貼總是惹議,卻始終無法捨棄?
台灣農業補貼制度長期陷於兩難:
被賦予「穩定物價」、「穩定農民收入」、「穩定社會情緒」、「降低政治風險」等多重期待;
卻屢遭質疑為「政策買票」、「資源浪費」、「效率低落」。
持續救急式的補貼,反而讓農業被更多人瞧不起。
補貼金額其實不多,卻也因此造成社會對農業的不諒解,與農民的被誤解,甚至造成農民對此的依賴,而怯於改革與轉型。這樣需要檢討修正的政策,卻怎麼樣也割捨不掉。求穩定的背後,也讓農政失去制度創新的空間與可能。
現行補貼制度的四大侷限
補貼結構零碎
台灣針對農業的補貼其實非常多種,包括耕作補貼、休耕補助、轉作補助、作物保險補助、肥料補助、天然災害補助、產銷調節獎勵、作物保險補貼…等。均是以耕作面積核定補助金額,面積愈大,補助金額愈高,再加上補助細項繁多,2025年農業部預算近1700億元,超過八成用於各類補貼與救助,其中休耕補助與公糧收購就佔了200億元左右。資源分配不均
以面積為基準的補貼,容易讓持有大量土地的農戶受益更多,而對於無自有農地的農民、採取小面積友善耕作、投入食農教育、維護生態的農民,補貼額度卻沒有明顯差異,忽略了農業非市場價值的付出。補貼對象不符合農業多元化的現況
現行制度多鎖定具農保資格或特定登記身分的農民,但現在的勞動力參與的樣態趨於多元,現行的農業工作者,包含半農半X,因為身份定義不符,總有一些被實質排除在外,無法列入補助對象。無法提供穩定的職業保障
補貼金額有限,多數只是短期且一次性無法重複申請之補助,無法讓農民安心長期投入農業。當農業收入不穩定,年輕人進入農業的意願自然低落。
從「補貼農民」到「支持農業價值」
在國際上,有些國家已經不把補貼當作單純的價格補償,而是設計成引導農業達成公共目標的支持制度。
日本:日本農林水產省(MAFF)自 2020 年起推行環境友善農業「直接支付制度」,支持農民展現減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維護農村景觀、傳承農業技術、環境管理等行動,並由第三方進行成效評估。(日本農林水產省https://www.maff.go.jp/e/policies/env/sustainagri/directpay.html?utm)
歐盟:透過共同農業政策(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明確推動包含氣候變遷、自然資源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等三大環境永續目標,並透過支持有機農業、減少農用化學品等方式執行。(https://agriculture.ec.europa.eu/cap-my-country/sustainability/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cap-and-environment_en?utm)
歐盟正在擬定對大型農場補貼上限,以期將資源重新導向分配於小型農戶,並納入環境標準作為領取補貼的條件之一。(https://www.reuters.com/sustainability/climate-energy/eu-wants-farming-subsidy-cap-budget-overhaul-draft-shows-2025-07-14/?utm)
歐盟也思考將補助改革方向也從繁複規範轉向激勵導向,以提升小農與青農在資源分配中的參與度。(https://apnews.com/article/eu-farming-reform-global-trade-hard-right-2bbe19b871b0511e2ee06115f6894798)
韓國:推行「農民收入保障制度」,明確承認農業對社會的貢獻,將部分補貼視為「社會報酬」。(https://farmonaut.com/asia/empowering-south-koreas-future-how-young-farmer-grants-are-revolutionizing-rural-development?utm)
可以想像,這樣的補貼制度是從根本去引導整體農業未來發展的走向,而不是在於短期應付救急的事情上。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
補貼可以是農民的保護傘,但更應該是掌舵農業的方向盤。
台灣農業的改革可能路徑
建立農業公共價值指標
跳脫產值優先的思維,把糧食安全、環境保育、地方文化、教育功能等納入評估,讓補貼不只看產量及面積或者產值,也看農業的公共貢獻與社會貢獻。補貼分級與差異化
針對採取友善耕作、永續經營、社區參與的農民,給予更高比例的支持,讓努力提升農業品質的人有實質誘因。整合分散的作業窗口
建立單一申請平台,減少農民申請負擔,也讓政府更容易追蹤資源流向與後續成效。納入更多元的農業參與者
應該認同兼業農、社區長輩農園、教育農場等在糧食系統中的角色,讓他們也能獲得合理支持。
為什麼這是「農業轉型公共路徑」的起點?
因為補貼制度,牽動了三個層面:
政策面:它是政府最直接影響農業發展方向的工具。
社會面:補貼的使用,反映社會願意為農業承擔多少責任,有攸關廣大民眾對於農業的觀感。
市場面:它會改變農民的生產選擇,也影響農產品內涵與供應產銷結構。
若補貼制度不改革,我們很難在農業相關議題上,包含糧食安全、農地保護、青年農業、環境永續等領域真正前進。
「補貼多少」從來不是重點,我們真正該問的是「補貼什麼」?
台灣農業需要的是更清楚的方向。
若農業被視為一個「必須扶持的弱勢產業」,那麼補貼制度終將無法避免流於短期救急處理,並讓農業在市場壓力及社會輿論下苦苦支撐;
但若我們將農業視為「維繫社會穩定與未來永續的核心基礎建設」,那麼補貼制度就必須被轉化為一種永續價值投資的工具。
下一步,我們可以嘗試提出的問題是:
未來十年的補貼制度,應該用來帶動什麼樣的農業未來?
這就是我們啟動「農業轉型的公共路徑」系列的出發點。
下一期,我們將從「糧安、糧權與糧食主權」出發,談糧食安全的真正內涵,以及它與補貼制度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