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制度如何影響糧安與糧食主權?
延續第78期電子報的討論,補貼制度不只是農民的保護傘,更是國家農政的方向盤。如果補貼僅偏向少數亮點作物的產量保障、單一市場規格的追求,或只是停留在經濟產值的框架,結果往往會削弱整體糧食系統的韌性,甚至造成生產結構的偏頗,反而危及糧食安全與糧食主權的建立。
四種現象值得警惕:
作物結構失衡
當補貼集中於少數高產值作物,特別是出口價值高的作物,其他關鍵糧食或多樣化作物往往被忽略,降低了糧食系統面對突發事件的抵禦能力。過度依賴進口替代
若補貼僅作為平穩價格的思考,而非發揮引導與支持在地生產的驅動力,消費市場將因此逐漸習慣低價進口,長遠而言壓縮了本土農業的成長空間。土地利用及人才養成缺乏戰略性思維
休耕補助若沒有納入糧食安全與糧食主權思維,可耕地就可能長期閒置,甚至因地價上升被轉手出售,危機時無法迅速轉作應急糧食。同樣的,空有土地卻沒有農業經營人才也是不行,因此人才的養成與留任跟土地的保護同樣重要。
忽略在地糧食鏈的韌性
補貼若未涵蓋種苗、設備、代耕、加工、儲運與銷售等完整環節,系統中的任一缺口都可能讓在地糧食在危機中難以流通。
舉個近期的例子:今年我已經接到不少電話,請我幫忙開曳引機整地,對方甚至說「費用多少都不是問題」。一問之下才知道,原本協助整地的老師傅因年紀大退休了,後繼無人。這正反映出:農業能否永續發展,不僅仰賴前線農民的努力,更需要整體供應鏈每個環節的支持。只要缺了一個關鍵支援角色,農民立刻就會陷入困境,整體系統也會失去韌性。
因此,政府的補貼政策必須從細節著眼,不只是「補錢」,而是要確保生產的每個環節都能順暢運作。只有這樣,補貼制度才能真正成為農業轉型的助力,而不是隱藏的風險。
國際案例的啟示
古巴:在1990年代蘇聯解體,飛彈危機導致國際制裁,進口石油、糧食、農藥與化肥被迫全面中斷後,古巴以城市農業、社區菜園、低投入有機農業迅速重建糧食自給能力,成為糧食主權的典型且成功的案例。
法國與歐盟:近年CAP改革不僅將環境納入補貼條件,也將「糧食韌性」列為政策目標之一,要求各國保留一定比例的土地用於多樣化糧食生產(歐盟 CAP)。
韓國:在農民收入保障制度中,將「糧食供應穩定」視為公共服務,對生產糧食的農民提供穩定支持,而非僅以市場價格波動作為補貼依據(韓國:將農業視為公共服務)。
這些例子顯示,糧食安全不應只是「有進口貨就好」,而是透過補貼制度,在平時就建立可持續的在地生產與分配體系,透過補貼制度,維持整體在地生產的能量、能力、技術、人力與土地。
台灣的改革路徑建議
將糧食安全與糧食主權納入補貼制度核心指標
不能只是看某種作物產值、生產面積、機械化程度以及科技化程度,還要看是否能夠提升糧食自給率、多樣化作物比例、氣候與突發事件危機應對能力。鼓勵多元化在地糧食生產
對於能積極建構糧食安全的作物與生產模式,給予更高比例的支持。包括生產模式、設備支援、技術更新、勞動力所得、通路市場等等。建立戰略糧食儲備與快速轉作機制
將休耕地重新規劃,策略性地納入應急糧食計畫,平時維持基本生產規劃,危機時可快速投入生產。強化在地糧食供應鏈基礎建設
投資並強化在地加工、倉儲與物流系統,讓所生產的糧食能在國內有效流通。推動食農教育與消費者參與
提升社會對糧食安全與糧食主權的認知,讓消費行為與政策支持形成互動循環,為本土農業帶來更多想像的空間。
深入連結糧食主權的糧食安全
在〈前導篇〉我們看見了國際貿易下的農業脆弱性;在第2篇,我們討論了補貼制度的侷限與改革建議方向;到了本篇,我們要把這些討論放進一個更大的框架:糧食主權。
沒有糧食主權的糧食安全,就像一棵沒有根的樹,風一來就可能被連根拔起。
而補貼制度,如果能像養分滋養這棵樹,那麼我們才有可能在下一次危機到來時,站得更穩。
下一篇,我們將進一步探討「農地制度與糧安的關鍵連結」,分析土地政策如何影響糧食主權,並思考農業轉型中不可忽視的空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