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86期:GDP超越南韓,幸福感卻還在缺席?
半導體是護國神山,農業卻是我們生活的基石。
漂亮的數字,真實的生活
公視9月14日一篇報導,「台人均GDP再超越南韓 專家:半導體產業迅速成長」
2025 年 9 月,台灣人均 GDP 預估達到 38,066 美元,正式超越南韓的 37,430 美元,這是台灣睽違 22 年後,再度在人均 GDP 上反超南韓。消息一出,輿論一片歡騰,社會也隨之沸騰,彷彿這是國力崛起的最好象徵。
然而,掌聲過後,我們不得不問:這樣的數字,能否真實轉化為台灣人民的幸福感?我們的生活,真的因為 GDP 的逆襲而變得更好嗎?
GDP 的勝利:帳面成績單
專家分析,這次台灣能超越南韓,主因有二:
半導體與 AI 伺服器出口大幅成長。
台幣升值幅度大於韓元。
因此,台灣 2025 年經濟成長率預估 4.5%,遠高於南韓的 1%。這是一份亮眼的國家成績單。
但數字之外,矛盾仍然存在,根據媒體報導,半導體產業雖佔台灣出口近四成,但僅容納 7% 的就業人口;而大部分國民薪資水準,仍落後於韓國與日本。帳面繁榮,卻無法普遍轉化為生活感受,這是本篇文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幸福感的斷裂:高成長與日常生活感受之間的差距
這揭示了社會感受之間的矛盾:
青年難以負擔房價,延遲婚育的原因之一。
高薪資部分源自於犧牲生活品質的高工時。
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發展導致社會福利制度的收支失衡,長者擔心未來退休保障不足,年輕人擔心未來退休後根本沒有社會福利可支持。
GDP 的成長,沒有同步帶來生活的安穩與幸福,焦慮,成為常態。於是我們看見一種「數字繁榮、生活焦慮」的狀態。
幸福城市的啟示:高雄的例子
高雄市長陳其邁曾經自豪地說,高雄是一座「永續幸福城市」。這樣的說法引發了不少討論,也帶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科技業的鉅額投資,堆疊出令人稱羨的GDP,卻連帶推升了令人沮喪的土地與房屋價格,光鮮亮麗幸福城市的背後,非科技業從業人員卻必須承擔因科技業所帶動的物價與各種生活成本上漲,很多討論在背後不斷的糾結著。
另一層討論則在於,一個人均 GDP 高的城市,如果只剩下水泥叢林與冷冰冰的科技園區,居民再富有,也不一定快樂。相反的,若一座城市能讓人走出家門就親近綠地,買得到在地安全的食物,參與農村活動、感受土地氣息,那麼幸福感會遠比數字更有溫度。
經濟成長重要,收入當然重要,但真正支撐「幸福城市」的基底,往往不是產值最高的產業,而是那些讓人心安的公共條件─包括農業與自然環境。
半導體成就國家,農業成就生活
半導體讓台灣成為國際矚目的科技島,但農業,卻是人民生活最直接的依靠。
糧食安全:農業確保我們能在供應鏈波動時,依舊吃得安心。
生活品質:都市人能買到當季在地的食材,感受四季流轉。
社會連結:農村活動、市集、食農教育,都是重建人際關係的重要媒介。
農業當然無法跟科技業論產值,但它卻是幸福感的引擎,可以是科技人才賴以繼續在科技業中努力奮鬥的基礎。農業雖不是護國神山,卻是護家糧山;不是國際的門面,卻是家庭的依靠。
勞動力與產業的隱憂
根據內政部數據,台灣第一波嬰兒潮(1958–1966)共 378 萬人,2023 年起陸續退休;第二波嬰兒潮(1976–1982)則在 16 年後全面退休。兩波合計,可能有 667 萬人退出勞動力市場,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
勞動力短缺,早已是農業的長期困境,未來只會更惡化。如果政府與社會只看見半導體的亮眼數字,而忽視農業缺工與世代斷層,最後恐怕會失去生活最基本的保障。
真正的問題:GDP 之外的幸福經濟學
因此,我們需要的不只是 GDP 的勝利,更是「幸福經濟學」的思維:
我們是否願意讓農民的收入,隨 GDP 一起提升?
我們是否將農業納入城市幸福的基礎條件?
我們是否願意透過消費與政策,支持農業作為人民幸福的根基?
經濟的成長,能為臺灣帶來國際舞台上的光彩;農業的穩固,卻能讓人民每天在餐桌前感到安心。幸福感從來不是抽象的指數,而是我們能不能買到新鮮的菜、能不能陪伴家人共享一頓飯。農業雖然產值不高,但卻承載了糧食安全、日常安定與文化延續。如果這一塊被忽略,幸福感將始終缺了一角。
國家的面子,生活的日子
GDP 成就國家的面子,農業成就人民的日子。
半導體是護國神山,農業卻是我們生活的基石。人民真正的幸福感,不在於我們出口多少晶片,而在於我們能否安心、自在地跟著家人一起圍坐餐桌上,一起端起一碗飯,並知道這碗飯背後,是土地、農民與自然共同守護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