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88期:食農教育延伸思考:父母該怎麼做?幾個簡單的行動建議
我沒時間下廚,怎麼可能帶小孩學習食農教育?食農教育交給學校和農夫上課即可,我沒時間。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更容易卻有效的建議?
身為農夫老師,在持續進行食農教育的課程中的日常觀察,農夫老師與學校老師只能是輔助角色,真正能夠為小孩的一生產生關鍵影響力的,是在家庭中,來自父母的陪伴與共創。
食農教育,家庭是關鍵參與者
在前一篇(第87期)我們提到:真正能讓食農教育走得長遠的地方,不在校園或農場,而是在家庭。那麼,父母在這條路上能扮演什麼角色?
我的回答是:陪伴、傾聽、一起創作。
食農教育可以不是額外的負擔,可以是日常中最自然的生活練習。父母的態度、選擇與榜樣,往往比任何課堂更能塑造孩子的價值觀。
給父母的三個行動建議
1. 用餐桌延續話題
孩子回家後,主動問問他:「今天營養午餐吃什麼?有哪些特殊味道與口感?學到什麼?」
給他機會分享體驗,並延伸到餐桌上的食物。
例如:吃青菜時,可以聊聊「這和今天上課講的均衡飲食有什麼關聯?」
2. 一起動手,留下感官記憶
我再次強調,下廚不是為了料理技術,不是為了吃飽,而是參與食物的過程。不需要為了「下廚」而傷透腦筋,每次的下廚,只要讓孩子有意識地參與創作的過程,不以「有效率地達成目的」為標準,過程才是重點。
洗菜、切菜的目的是洗乾淨或切段,但如果我們學習專注過程,我們就可以引導小孩觀察這次的蔬菜有何不同,從顏色、味道、脆度等,甚至帶入產地的差異,一起邊做邊討論。
透過引導,小孩有機會更深刻理解食物。而父母的陪伴,更能讓這些感官體驗成為共同的快樂回憶,並影響未來對於飲食健康的行動。
3. 把選擇變成教育
帶孩子一起去市場或超市,讓他觀察、比較,並一起討論選擇的理由。一同解讀「產品標章」的資訊。
問小孩,觀察到這個季節的蔬果有哪些?為什麼?
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教材,比課本、學校教育、農場教育更有影響力。
讓孩子帶頭,父母跟上
食農教育確實讓學生在學校有機會學習到課本以外的知識,讓小孩帶頭,回家後由父母一同跟上,也一起學習。
當孩子說:「老師說,我們每天要吃青菜」,父母不妨跟上回應:「好啊,今天你來教我選蔬菜!」
這樣的互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重視,並且更願意在日常中實踐。
食農教育真正的力量,絕不是一次課程的內容,而是家庭中每天累積的微小行動。一句順著學校課程的提問;一次一起動手的參與;一次購物的選擇。
這些日常的累積,就是孩子一生帶著走的「生活智慧」。
父母的陪伴,就是最長遠的食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