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89期【農業轉型的公共路徑】|第一篇 最終章:氣候變遷與農業韌性:在風暴來臨前,建構穩定的生產安全網
極端氣候不只是災害問題,而是生產體系與社會支持網的壓力測試。農業韌性,必須從「災後補救」走向「日常準備」。
極端氣候已經不再「偶發」
近年來,農民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正常氣候」。
春季乾旱、夏季豪雨、秋季颱風、冬季暖冬,節氣錯亂、病蟲出現紊亂、花期紊亂、收成延後或甚至一夕歸零,正逐漸成為農業日常。
過去我們以為颱風是一年幾次的「突發事件」,但在氣候變遷下,它更像一次次的「壓力測試」,測試農業系統有沒有應對能力,也測試整個社會是否願意共同分擔風險。
這兩周,罕見的秋颱「鳳凰」主導所有新聞版面。
颱風動態影響著每一位農民:三星蔥的收成、即將採收的水稻、搶收中的毛豆、正值盛產的秋冬蔬菜,每一次路徑變化,都牽動著農夫的心。
11月出現直撲台灣的秋颱確實少見,但對農民來說,這份「驚訝」其實早已不再罕見。我們或許早已對這些「異常」感到麻木,存在心裡的疑惑或許是,極端氣候是否真的已經成為農業的新常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業韌性不能只停在「如何把損害降到最低」,而是必須進一步思考:
如何在衝擊來時(甚至衝擊後),仍能站穩、穩定生產、穩定生活,並持續經營。
災害頻率提升下的三重風險
(1)生產風險:作物難預測、勞力難調度
氣候越不穩定,傳統經驗法則越不管用。播種期、施肥期、採收期都在不斷改寫,生產節奏難以掌控,農民焦慮感直線上升。許多年輕農民面臨的第一個挫折就是:「照課本種卻完全不對」(當然這很大程度也涉及土壤健康與否)。
這背後反映的不是個人技術問題,而是氣候的快速變遷與傳統學校知識系統的脫節。
對慣行農民而言,向來依賴的「傳統及規律」也逐漸失去穩定性,焦慮感比以往更高。
(2)經濟風險: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
氣候影響供應,供應牽動價格。
某種程度上,農民會希望氣候「稍微不穩定」,因為這樣價格才會維持相對高檔;但若災害過頭,產量銳減,高價根本補不上損失。
以今年為例,一般而言只要颱風一靠近,菜價就會震盪。但近年政府投入大量冷鏈與儲運設備後,波動明顯減弱。
鳳凰颱風逼近時,市場並未出現大幅價格起伏,顯示後勤系統確實產生效果。
有趣的是,因為秋季平地高麗菜開始大量上市,菜價持續走低,部分農民甚至希望颱風能「稍微掃一下」以穩住價格。
但颱風最終並未造成災情,農民一時之間反而不知道該鬆一口氣,還是該擔心下一波的價格崩跌。
這些矛盾心態,正是氣候變遷下農業經濟的日常現實。
正常的農業發展,不應該依賴無法預測的外部氣候因素,更遑論這樣的外部因素經常是造成全軍覆沒的最大風險來源。
(3)社會風險:災害之外,大眾其實無感
一般消費者除了看到價格變動,對農業狀況多半沒有實際感受。
颱風新聞三天熱度消退後,農民還在田裡埋頭復耕,或者面對過剩產量無以為繼。
氣候風險,其實是整個社會支持體系的壓力測試。
如果支持力不足,農業的永續性自然也難以維持。
韌性,不只是抗災,而是系統的「恢復能力」與「持續能力」
韌性(resilience)指的是:面對衝擊後仍能恢復、重建,甚至再強化的能力。
放在農業場景中,它至少包含三個層面:
• 生態韌性
以梓玉生態農場為例,多樣化生產、友善耕作、維持綠籬、保護草相、生態池及輪作制度,都能穩定局部的微氣候、強化土壤,使災害不至於造成生產上全面性崩解。
• 制度韌性
從農業保險、災前防護、災後補助,到糧食儲備與調度,政策必須能夠被快速啟動並不斷調整,形成標準化的應對流程。
• 社會韌性
梓玉農場透過食農教育持續連結生產端與消費端,使消費者在平時就懂得建立支持的關鍵性。這份力量在災害時往往比政府補助更即時、更穩定。
這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當 生態 × 制度 × 社會 彼此連動,農業才不會在每次災害後又回到原點。
建構「生產安全網」的五個支撐點
(以下想法具有探索性,可能還是相對不成熟的想法,目的在開啟更多可能的政策討論。)
1. 讓保險制度從「補償」走向「預防」
現行保險多為災後理賠,不僅理賠門檻高,理賠內容也常讓農民失望。
若能參考國外導入「氣候指標型保險」(index-based insurance,參考連結),透過科技的監測,讓理賠在風險提升時就自動觸發啟動,農民便有能力提早做預防措施,而不是在災後才被動理賠。
2. 將基礎設施升級為「防災設計」
氣候異常條件之下,溫網室的補助很重要,但千萬不要忽略,灌溉系統、防風林、排水與蓄水系統、生態性基礎設施等的重要性,這些都不是也不該是一般農民該完成的規劃與建置,都屬於地方政府與農政體系應主導的「韌性基礎建設」。這些都是「減災投資」,長遠的效果往往比災後補助更直接有效。
3. 強化在地糧食供應鏈的調節能力
台灣雖然交通便利,但從最近幾次災害來看,縮短生產與供應距離越來越重要。
各縣市若能設置「區域糧食調節中心」,平時整合產銷、冷鏈與倉儲,搭配AI科技預警機制,災害出現前後就能穩定調度物資,避免短期性供應中斷。
4. 建立農業的「共備系統」
合作社、青農聯誼會或社區組織可以盤點成立農機、物資、人力的共享網絡。
農業不可能靠一個人撐過災害,有制度、有演練的共備,比單打獨鬥更能展現韌性。在少子化導致勞力不足的情況下,也能成為補充勞動力的方式。
這次花蓮光復鄉堰塞湖潰堤所造成的嚴重災情,其實復原所依賴的就是自發性組織的「共備支援系統」。有了這次民間的自發性共備經驗,也讓整體國人社會有了一個參考依據,當未來類似情況不幸再發生時,國家社會該如何應對。
5. 讓消費者加入韌性系統
透過 CSA、在地生產在地供應、災前(後)共購等方式,消費者本身也能成為農業的社會安全網。當農民受災時,來自消費端的購買行動,比任何一筆補助都更像「真正的支持」。
從「氣候危機」到「行動契機」
氣候變遷迫使我們重新理解農業。
農業不能再被動等待政策補助救援,而要主動設計能自我恢復的系統。
這也是我一直在梓玉生態農場強調的「農業面對氣候變遷的自適應能力」。
當我們討論「農業轉型的公共路徑」,目的就是讓社會理解:
農業韌性不是農民自己的事,而是國家社會的公共事務。
沒有穩定的生產安全網,就沒有穩定的糧食供應。
而沒有穩定的糧食,就沒有穩定的社會。
最該準備的或許不是沙包,而是制度與信任
農業的未來,不是看天吃飯,而是看我們是否願意在「風平浪靜時」把系統與制度準備好。
颱風後的復耕令人敬佩,但真正的轉型,是在災害尚未到來前,就已經有制度、有社會、有生態支撐著農民站穩。
韌性,不只是面對災害的勇氣,而是具體支撐勇氣的制度與信任。
當我們從一次次的氣候事件,看見「系統設計」與「重建信任」的必要,並逐步建置這一切,農業才真正踏上永續的公共轉型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