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文化節特刊:第四屆梓感農村文化節:為不可能而努力,為文化再詮釋而堅持
當絕大多數人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時,甚至覺得你們這樣做根本搞錯方向時,我們還有多少勇氣堅持下去,為了農業走出一個全新的格局?本文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我們為什麼還要辦一場文化節?
在一個高度文明化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經濟成長」已經無法再為人類社會帶來更高的「幸福感」。當人們早已無所匱乏,每一項創新與行銷手法彷彿都只是為了延緩市場飽和、替經濟成長續命,大量持續生產的結果當然促成GDP的成長,但這樣的成本背後卻是靠「浪費、丟棄、不永續」的生產方式所堆砌起來的,其實已悄悄奪走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情與對未來的想像,這樣的文明,反而可能帶給人類過度的內耗、高度的壓力、資源的枯竭。
GDP數字可以透過提高產量來推升,但我們的內心素質卻無法與經濟成長一樣成長,在大量的資源耗損與情緒內耗的前提下,人們對工作與生活的熱情也難以被點燃。在這個技術與資本無法再額外激發幸福感與希望的時代,我們或許更需要的是一種文化與人性的重建:讓「幸福感」成為社會發展的真正驅動力。
農業,是這場文化重建中最有潛力的入口
我們一直相信:人類社會已經不需要再執著於「更快、更高、更強」的科技與經濟成長,因為人類的能力已經無法感知這些毫秒的差異,無法體會2%的GDP經濟成長率與7%的經濟成長率之間的差異,現實上人類對這些事情已經趨近於無感。當技術與物質遠超所需,我們要追尋的,不該再是另一個KPI,而是那種來自於內心真實對一件事情的衝動、熱情、貢獻、服務、團隊合作、共享與共創的人際交流與真實連結。
而在所有產業中,唯有農業,仍然保有這樣的本質。它是一門需要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互信與合作的工作,有別於科技強調的高速運轉,農業雖然是慢的,且要等待的,但卻令人踏實的、可感知、環境中與工作中充滿生命力的,以及對生命與突破延續的喜悅。但弔詭的是,農業卻長期被忽略、被貶低,甚至在公共討論中毫無位置(電子報第68期、第69期)。
我們想做的不是「農業活動」,而是一場文化再詮釋運動
我們要強調的,梓感農村文化節不是一場單純以農業文化為主題的活動,也不單純是一系列農產品市集與體驗活動,而是一場關於農業的文化再詮釋與再想像運動,是一場關於農業意義與社會關係的再定義行動。包含以下幾個面向:
從邊緣到核心:
農業不再只是邊陲產業,而是人類永續文明的起點。透過文化節,我們讓農業重返公共討論的核心位置,作為連結土地、食物與社會正義的樞紐。從工具技術到生活感知:
我們不談產量、不談技術,而是讓人有「感覺」。喝一杯由友善農法釀造的飲品、參與一場大地遊戲、與農民面對面對談,這些都是語言的轉換,從知識理性回歸生活感性。從自我侷限到共創詮釋:
拒絕再走市集體驗的傳統套路,我們與青年人共創新的活動形式,把農業放進生活、潮流、流行文化的語境中,用新的語言與都市、年輕人對話。從背景素材到主體發聲:
農民不再只是被拍攝、被報導的「素材」,而是這場文化行動的主體。我們讓田裡的實踐者走上舞台,重新詮釋與掌握自己的語言權。
這就是我們所規劃的文化節。它的本質不只是活動,更可能是一場運動:讓農業重新被理解、被認識、被認同的文化運動。而這樣的運動,從來不會在第一天就被理解,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知道它的必要與珍貴。
第四屆,我們要突破一切「看似不可能」
在過去三屆積累了質疑與肯定後,第四屆,我們決定更進一步。這次,我們選擇走進那片農業話語早已失效、共鳴難以產生的空白區,希望重新建立起對話的可能。
我們設計了一整套節目規劃,不單是為了提供給本來就支持農業的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也是為那些完全不認識農業、不覺得農業跟自己有關的年輕人設計的。我們相信,唯有跳脫同溫層,農業才有機會走出新的格局。
我們邀集了一群認同理念的青年共同策劃,目標明確:不是把農業變得潮,而是讓農業回到生活的核心——透過吃、喝、玩、住、交通的全方位設計,讓年輕人願意靠近、願意參與、願意對話。
這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TA(目標對象)可能壓根沒想過農業跟自己有關,甚至無感。但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不願意繼續在農業同溫層裡內耗,彼此爭奪那固定的支持者資源,而忽略了社會對農業真正的想像力。
我們相信,真正的創新,來自於「不被看好時的堅持」。
非典型,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社會實驗
我們的做法,無法複製,甚至可能失敗,但正因為如此,它才值得被嘗試。我們需要一個「社會安全網」來承接這些充滿熱情與衝動的與團隊:
不論是CSA(社區支持型農業)、政策支持、公部門參與、還是企業ESG投入,都是推動這場轉型的潛在力量。
我們邀請你一起關注第四屆梓感農村文化節的相關籌備進度,希望有機會聽到來自你們的肯定與支持,來到文化節當中,不只是逛市集、上課程、吃東西,而是親身成為這場模塑農業文化的見證者、實踐者與共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