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號:台灣如何面對美國關稅調漲?台灣農業還有本錢再讓步嗎?
台灣時間114年4月3日凌晨,美國總統宣布「對等關稅」措施,台灣也名列其中,而且稅率32%並不低,若確定實施勢必將對台灣各項出口美國的產品造成極大的衝擊,其中當然也包括農產品,本期電子報將淺顯討論此事,並從政策倡議角度出發。
宣告已久的關稅措施,終於在美國國家「解放日」正式宣布「全球對等關稅政策」,並於4月9日正式生效,世界各國無不震驚,各項評論傾巢而出,目前看起來是悲觀居多,美國股市表現也不若川普總統所稱「手術完成,等復原之後,股市將大漲」,開盤重挫,市值硬生生蒸發了2.5兆美金(約台幣80兆元),看起來金融市場並不買單。各國政府的回應也批評居多,就算只被徵收10%關稅的國家,如澳洲,也並不滿意這樣的結果,更遑論美國盟邦,如歐盟、日本,驚嚇之餘,也只能盡快整理好思緒,準備赴美進行貿易談判。
台灣也被列入對等關稅名單將面臨32%關稅調漲的國家,彭博經濟學家估計,台灣對美出口可能會銳減約63%,導致台灣GDP約下滑3.8%(經濟日報2025/04/03)。這項政策讓各國政府、金融市場、進出口貿易策略都出現劇烈波動,但我們農夫最關心的是:如果出口變貴,我們辛苦種出來的農產品還能順利賣到美國嗎?
台灣對美國的農產品貿易額其實是逆差
根據官方數據,2024年台灣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總值為新台幣55.7億元,但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卻高達564億元左右,這樣的貿易逆差超過十倍。簡單來說,我們其實大量進口美國的糧食,卻只出口相對少量的農產品到美國(上下游新聞資料)。換句話說,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並沒有發生在農產品貿易上,但卻必須跟著其它產業一起承受32%關稅稅率的壓力。
然而,美國在《2025年國家貿易評估報告》中批評台灣對美牛、美豬、稻米和馬鈴薯等農產品的進口設下限制,但卻沒有提到這個明顯的逆差。報告指出我們對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有嚴格標示要求,對稻米徵收高額關稅,卻忽略我們極度仰賴進口他們的大豆、小麥和玉米,而且進口量是遠大於出口量,包括金額也是一樣。
農業不若製造業,製造業可以為了減輕關稅壓力而選擇外移至美國生產,農業除了堅持在地生產以外,沒有其他可行的選項,更不可能為了減輕關稅而選擇將農產品進口零關稅,或者完全依照2025年國家貿易評估報告中的批評照單全收,這對台灣的農業無疑是重大打擊,因此台灣政府農業相關部門必須要有更長遠的因應措施才行。
面對這樣嚴峻的挑戰,台灣政府該有的選擇是?
我是一位務農即將邁入第13年的有機農夫,也打造了兩套不同的生產生態系統。這些年深刻體會到,台灣農業一直承受來自內部共識整合困難和外部市場貿易的壓力。若我們未妥善應對這波關稅調漲,將使農民收入更不穩定,提早離農的可能性大幅提高以外,青年投入農業的意願更低,土地因此被迫休耕,國家糧食安全也將大受威脅。
因此,以下是我對此事提出的幾點政策建議:
🔸 一、爭取真正公平正義合理的貿易談判:台灣應向美方清楚說明現實的貿易逆差,爭取合理農產品關稅對待。我們絕對支持國際合作,但不應讓農業變成談判桌上可被犧牲的籌碼。
🔸 二、協助農業升級,打造出口競爭力:許多台灣農產品如吳郭魚、茶葉、蜂蜜和蝴蝶蘭,其實深具特色與市場競爭力。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在冷鏈物流、加工加值與品牌行銷,協助農民把產品推向國際。如果市場上只有台灣能夠提供優質無可替代的農產品,那麼關稅所造成的出口問題就可以大幅轉嫁。
🔸 三、提升全民糧食安全意識:我們不是完全排斥進口,而是希望在透明標示與公平選擇下消費。這也急需要透過優質設計良好的食農教育課程來達到目的,透過食農教育,我們一定能幫助台灣民眾更加了解本地農業的意義,並產生具體且正確的行動方案,同時藉此維持社會對糧食議題的關注。
🔸 四、拓展更多美國以外的海外市場:台灣或許不該只依賴美國作為農產品出口對象。我們可以積極拓展東南亞、中東或歐洲市場,讓更多國家看見台灣農業的品質與價值。這是一場打群架的工作,需要政府與民間協力合作才行。
🔸 五、支持青年投入農業與國際市場:農業的希望在下一代的青年身上,但現在的農業發展現況,持續壓縮青年投入農業的可能性,又或者雖然有年輕人願意返鄉務農,卻因市場小、風險高、勞力供給不足,而經營顛頗。政府應規劃一套完善的針對青年農民出口輔導機制,讓新世代農民也能站上國際舞台,成為推動農業創新的新力量。
農為國本,不是一句口號
農業是我們生活的一切根本,不應只存留於討論以前美好光榮的過去,更不應該只是台灣近代發展史的一部分,應該著重的是農業是人類社會未來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次令人震撼的對等關稅措施,讓農業原本不佳的體質在經營難度又雪上加霜。我們不是反對國際貿易,而是要為台灣農民、土地與糧食安全發聲。願我們能共同守護這塊土地的價值,讓農業在變動中找回公平正義的力量。
#守護農業 #糧食安全 #公平貿易 #青年農業 #食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