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13期:農地常受淹水之苦,為何在地農民不願投資建設、減少天災衝擊?
以植未來的農場代表梓玉生態農場為例,就位處在容易淹水的梓官區。 梓官區在1970年代之後,成為南部重要蔬菜產區與產銷樞紐的地區。然而,在梓官區大約80公頃的農地上,卻罕見農民願意投資,像是溫室、網室設施農業,或是加強排水系統等建設來減緩天災的衝擊。
沙烏地阿拉伯沙漠地裡遇到冰天雪地的機會,雖然罕見,也未必沒有過。
根據當地沙特通訊社報導有關新聞,2023年底在沙烏地阿拉伯一地區,有始以來遇上異常的冬雪,目前為止也已發生過三次。而在上週,再次在沙國降雪,但這次是在從未降雪過的另一地區Al-Jawf,接著還下了暴雨和冰雹。
當冰雪融化後,或許能為旱地在未來不久,增加新的水源;但我們再也不能忽視異常的氣候,正在不斷破紀錄,也正在影響世界各地,從大環境,到沙土中的微小卻龐大的生態系統。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已在去(2023)年指出,原訂在2050年前避免升溫1.5度C的目標,已經確立無法達成。
因為2024年已確定全球氣溫突破1.5度,並修正改為2度C的目標。
要在25年內避免升溫0.5度C,是如此緊迫的目標啊!
這是全民日常生活中都必須關心的事,而關乎經濟與民生糧食的農業供需,更是農業工作者必須在第一線做出改變。
因此,「植未來」才會如此關注氣候變遷對農業與環境的衝擊,尤其今年秋天、冬天,侵台颱風仍然不斷。
已有科學家實證,溫度每升高一度,海面下及海面上、陸地等環境與生態,必將有所變化、改變陸地上的農作物生長與產量作息,都緊扣著糧食安全與民生經濟的問題。
因此在氣候變遷的種種衝擊下,農業工作者們,應當更積極預防的工作,避免硬體與農作物的損失。
梓官區在1970年代之後,成為南部重要蔬菜產區與產銷樞紐的地區。
在梓官區耕地合計664公頃面積上,像是溫室、網室設施農業,卻不到1%。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的分所長方怡丹受訪時,便提出她對梓官區的觀察,罕見農民願意投資設施、或是加強排水系統等建設,來減緩天災的衝擊。
當在地願意投資與建設,表示看重土地的價值、產業的展望。但若只是擔憂淹水問題,減少建設就能減少損失,但是不建設,就必定有損失。
像這樣雞生蛋、蛋生雞的因果題,在蔬菜產業中究竟是怎麼回事?
梓官區農會推廣部農事指導員郭兩傑以近年青農不再返鄉來談,「為什麼青農都不願進來?因為耕地面積少,可以供做承租的農地不多,沒有量,就沒辦法發展出專業農。而自早以來,梓官區就不是灌區、也沒有圳溝。」
進一步追問,那為何地方不開發?
郭兩傑回憶,地方淹水問題,早年他在還在被稱為梓官鄉的農會服務時,就希望能處理排水問題。
當要申請地方都市計劃下的排水建設、也辦理了協調會,光想到一分的農地,重劃範圍最少徵收40%,像這樣的重劃與都市計劃沒有共識,全鄉的自耕農、地主都不想犧牲,協調必然無法成功。
而這個不想犧牲的來由,也如同前一期文章所提及,當年國民政府實施土地改革產生多種衝突,讓地主感到權益受損。
但是根據《冷戰時期的台灣農村、農業與農民》作者、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黃仁姿書中所述,佃農的確在土地改革之後,有較多的發言權,但是鄉鎮農村中的領導階層,大多仍是當地的大戶,包括了地主、商人及大型的自耕農,而早期像是農會的高級職位、農村領導階層,仍由大地主把持。
藉由黃教授回溯農復會在1950年代時,針對台灣農村分別做了兩次的調查報告。
農復會在1952年,商請美國安全總署中國分署顧問、也是專門研究美國南方私刑與租佃制度的社會學博士雷柏爾(Arthur F. Raper)為首,在台灣展開第一次的農村調查報告,後來發表了《台灣目前之農村問題與將來之展望》。
第一次的調查成果做了農村及農業的調查,而其中重點之一,則是當年台灣在新舊政權統治下的農村變化。
在經濟面與心理面,農村人民雖然憎恨日治時代的專制,卻肯定日本政府的協助。
相較於剛上任的國民政府,雖然農民對於戰後在生活上的改善機會,給予信心與肯定,但是對於國民政府上台後的工作方式,則是感到不如日治時代。
主要在經濟面上,苦於農地過小、農產品價格低廉、農業資材昂貴、生計窮困等問題,同時也擔心疾病、共產黨、天災衝擊以及人口增加的狀況。
人口變化、勞動力的移動,將陸續影響後來各地蔬菜產業狀態關鍵。
我們下期再敍。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