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戰後,各國努力重振經濟,制訂經濟建設計畫。根據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統整,台灣從1953年~1992年,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計畫」(以下簡稱經建計畫),有16期「中期經建計畫」、以及7期的「長期經建計畫」。
經濟建設之下的農業發展
1953年~1964年的第1期至第3期經建計畫,是配合美國外援計畫之下所推動的經建計畫,每四年為一個階段,共計展開12年(未來我們會著重在此部份的農業狀況),而在這些經建計畫期間,1949年~1987年的台灣也實施著戒嚴。
雖然處在戒嚴的政治氛圍裡,對於農業發展及農村建設,一直是躍躍欲試,也有其力度。
根據經濟學者史濟增的研究,當時台灣的農業政策,主要朝著以農業培養工業的指導原則前進,創造了大量的農業剩餘,主要是用來支持外匯與國內工業、都市化的發展。
上星期,談及台灣在經濟建設年代,在氣候及都市化的影響之下,菜農出現往高地、往都市移動的情形,而農村受到人口外移影響,也有從農人力短少的狀況。
雖然台灣在推動機械化農業上受到阻礙,但是在農作物生物性的技術革新,仍然大幅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農業人口的變化與蔬菜專區的形成
曾經擔任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技佐、農業試驗所主任秘書的方怡丹回憶,因為都市化、工業化發展,農村年輕人口外移情形明顯,45歲以下的青農,占農業勞動人力大約只有一成。
「而種蔬菜的菜農往外跑、也開始跑到山上去,但有一個地區,倒是出現獨特的現象,雲林縣的蔬菜產業的經濟狀況,從以前到現在都很穩固。」方怡丹說。
方怡丹以雲林縣蔬菜產業為例說明,在地農民可以兼顧大農和盤貨商,到現在仍然維持著穩定的大型的蔬菜產業。
雲林縣農村人口有了這樣的「保留」,主因是因為有獲利模式,讓年輕人願意留下來繼續耕作。
不過也要考量在當年,在農地重劃及農業部門投入水利設施、農業建設計畫之下,農業技術提升、農作物品種的改良,讓產量足以穩定提升,有農民願意嘗試。
而在雲林,身兼盤商的中大農,就會比較熟悉消費市場情況,不同業者與農民之間,更願意彼此討論與分享,甚至容易做到直銷,有獲利基礎,也會更捨得投資農業的基礎建設,或升級農業資材。
在經建計畫與農業建設之下,方怡丹舉例,雲林縣西螺市場旁就有一系列的蔬菜產業專區,產生了聚落型的農業投資。
蔬菜專區的成形背景
針對蔬菜專區,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朱家立曾提出背景說明,在1960年~1970年代時,就有所謂的共同經營概念。
當年受土地改革而農耕地受限,雖然機械式集約化農業獲利不高、不易推動,個人購買機具的意願不高,但是農民會一起成立合作社,購買耕耘機、產銷合作,就像是現在的「產銷班」。
朱家立表示,農業經營模式,從原本密集性、多角化的經營,變成「專業化」經營,開始出現了專業蔬菜區,而且個別鄉鎮也會選出適合推廣的作物,專門花錢增加生產。
當年的農業經營概念,開始產生了變化。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