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25期:台灣接受美援的起因,看中美合作脈絡(二)
在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合作計劃之下,在南京成立了金陵大學,進行改良作物品種的計劃,研究育種改良、以及培養農業人才,雖然成效難以實現,卻為台灣農業種下了遠因。
1888年時,美國以教會型式、並藉由康乃爾(Cornell University)的學術資源,把在南京的兩個書院合併,並改名設立為「金陵大學」,由美籍A. J. Brown擔任第一屆的校長。
前總統李登輝也是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校友
讀到「康乃爾大學」、「農學院」,讀者應該不會太陌生,台灣第一任民選總統李登輝,就是畢業於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李登輝在擔任總統前,在農金方面的工作都有所參與,也曾針對1910年~1956年的台灣農業,發表了《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論文,後來也出版為專書。
康乃爾大學的國際學術交流計畫
當時南京金陵大學剛創立時只有10位文科院的學生,到了1914年設立了以美國大學四年制度下的農學院及「農林科」,並由康乃爾大學農學院畢業生Reisner J. H.(芮思婁)擔任農林科科長。
到了1924年,在Reisner的安排下,由當時的國際教育委員會農業部門資助金陵大學,並和康乃爾大學合作,進行改良作物品種的計劃,研究育種改良、以及培養農業人才。
日後來到台灣並擔任第二屆農復會主席的沈宗翰,他在1924年美國其他學校碩士畢業後,也進入了康乃爾大學,專攻以作物育種為主科的博士學位,研究範圍有蔬菜、牧草,尤其是小麥的育種,成為他後來進入金陵大學任教時,突出的研究成果項目。
直到1931年,在美國的援助之下,在金陵大學和南京地方發揮了糧食作物育種技術與學術上的關鍵影響,因此為當時也希望能夠為中國南北地區的糧食作物,從小麥、大麥、高梁、大豆到水稻,帶來高生產量的革命性成效。
政局紛亂 令中國原有農業研究難有效擴大
只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成立後,政局擾攘、連續多年下來,從軍閥內戰、日本入侵到國共內戰,卻使當時投入的農業改良成績付諸流水。
在第007期中的文章,曾提到農復會之後的農發會主委張憲秋就曾回憶早期美國在中國的投資,當時農業試驗研究成果雖多,除了只有大學、農業研究改良單位自行推廣以外,因為紛擾的政爭與戰爭,原本有效的農業推廣、農貸、農資供應制度都無法來得及建立,更別想望能普及農村、處理糧食短缺的難題。
台灣接受美援源起:中美農業技術團與援華計劃
直到1947年,中國的鄉村建設家晏陽初走訪美國、拜訪了美國國務卿George Marshall,並提案求能改造中國鄉村,「中美農業技術合作團」遂而成立,在美國的援華計劃之下,在南京先成立了農復會。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朱家立也表示,康乃爾大學合作成立的金陵大學計劃,由美方帶來篩選好品種的技術、病蟲害的管制、標準化的檢驗、通路及儲存,很有系統地把較現代化的農業科技知識帶到中國,並同時多軌希望進行鄉村改造、醫療院所的成立。
從1920年代開始,美國的金援工作就開始擴及世界各地。
尤其是二戰之後,1946年~1947年歐洲面臨經濟大衰退,當時Marshall在參加莫斯科的外交部會中,提出了名為「歐洲復興計畫」(Europe Recovery Program, ERP),也就是知名的「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以5年200億美元金額,協助西歐國家重建。
美國金援背後的意圖與目的
不過這些金援背後真正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共產主義擴張、以及滲透到中歐及西歐國家。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史學教授Adam Tooze在他的作品《崩盤》提到,美國從1950~1990年代,便試圖要讓東亞和東歐加入開放性的自由市場,共享在資本主義下的全球經濟利益。
以正向的商業力量和手段與經濟援助,處理共產國家的人權、法治、民主問題,在必要的時候,控制東方國家能更「西化」,同時試圖,想讓中共西化。只是當時的中共,其實並沒有實質開放市場的態度,只是希望控制誰能投資資金的進出、釘住美元。
如上所述,像美國這樣願意花那麼多錢做全方位的「援助工作」,一定有其政治意圖,因此下一期將進一步探討,美國這些龐大的經濟援助費用,又是從何而來、由誰提供。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