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27期:龐大的美援計畫之下助推農業 誰是背後的「大金主」?
美國在中國及歐洲遞出橄欖枝、提供援助,從人道援助出手,提供了從農業、農村、醫療、公共衛生等各個層面的改造與建設,後來在台灣也提供了歷時15年的經濟援助。像這樣龐大且有計畫的支援,除了背後有其政治意圖,背後的兩大「金主」,為何會選擇發展中國家、並投資農業?
上一期第025期文章談到美國在中國及歐洲遞出橄欖枝、提供援助,從人道援助出手,提供了從農業、農村、醫療、公共衛生等各個層面的改造與建設,後來在台灣也提供了歷時15年的經濟援助。
像這樣龐大且有計畫的支援,除了背後有其政治意圖,誰是背後的「大金主」?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朱家立表示,1920年代在南京的金陵大學的成立,除了是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合作計劃,主要是由洛克菲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資助,後來的美國冷戰時期(約1947年~1990年),則是改由在1936年成立的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接手了金援工作。
當年出資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並不會單打獨鬥,後來的『福特基金會』,也就是福特汽車成立的基金會,在1950年代成為美國對國際間經濟援助的主要窗口。
戰後,美國兩家基金會藉由人道援助的專案,從醫療與農業兩條路線進行。醫療方面就以WHO世界衛生組織為主導,在上海也有資助家庭計劃。
而這些計畫的支援對象,亞洲——是美國國際援助的重點。
朱家立說明,援助的國家選擇,可從歷史的背景脈絡來看。「主要因為非洲大部分國家在1960年後左右才陸續獨立,而美國在1950年代的金援時期,非洲大部分國家則還未獨立;當時還是分裂成南越北越的越南、菲律賓、印尼或是巴基斯坦等國家,這些都是他們想去拉攏的對象。」
而農業會被美國重視,朱家立接著解釋,主因是當時拉攏的國家產業是以農業為主。雖然能夠從快速的工業化切入,但選擇從糧食著手,其實也有「人道考量」的想法。而選擇資助農業發展,也能觀察一個國家經濟體質,當國家能自給自足,也是一種國力的展現。
因此,當美國在人道救濟考量與拉攏想要和「不結盟運動」的印度、中國、印尼、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家,也是期盼讓技術援助成為國際社會主流、有朝一日變成一個民族國家為主的國際社會;但同時,這其實也是美國藉由國際援助,在冷戰時期維繫與友邦國家關係的方式。
爬梳了歷史脈絡以及朱家立博士的分析,洛克菲勒及福特兩家基金會的投資目的,最主要的兩項工作是「改善全球農業與社會發展」、以及「增強美國的國際影響力」。
在推動全球農業發展工作上,首要鎖定發展中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因此在投資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及培育人才來提高糧食生產量,改善人類福祉,同時促進經濟發展。
但當然在人道主義背後,特別在冷戰背景,這些資源與投資,都能幫助擴展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同時扺抗共產主義擴張,鞏固美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
台灣在接受美援之前,美國已先在1920年~1930年代開始,在中國以農業研究及農業人才培育的方式展開了一系列以學術合作為主的援助(上期文章有較為詳細的脈絡介紹),先培養了一批農業人才。
一直到1940年代,遇上國共內戰及國民黨政府撤退到台灣,雖然農業成果沒法在中國遍地開花,卻因此隨著動盪的政局,在台灣種下農業發展的另一條路線,甚至成就了土地改革。
藉由美國兩大基金會的早期在中國的援助,後來隨著來台灣的農復會、改制的農發會、農林廳等(現在農業部的前身機構)設立,都扮演著影響台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下一期將帶您了解這些農業單位,在美援制度下各自扮演的角色與狀況。也祝福在邁入2025年,《植未來》的讀者皆能順心如意。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