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33期:台灣農業在1960年代準備進入新紀元 是誰助推了現代化發展?
除了美國,其他國家包括了日本、沙烏地阿拉伯、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發展協會(IDA)、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等國家及重要的國際組織,提供台灣貸款或技術合作上的援助,為台灣現代化及農業發展,都推了一把。
第031期文章,初步說明了台灣國民政府在接受美援時,透過成立「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做為專門執行美援在台灣15年期間的經費運作與財政決策機構,農業相關經費,則是由農復會做為資金總窗口,再透過底下農業單位運用經費推展農業科學。
經由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技術合作處專員麥育瑋調查,1950年到1960年代,台灣當時除了有美國最早且金額最大的外援來源,其實還有其他國家與組織相助。
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 助推台灣現代化與農業發展
其他國家包括了日本、沙烏地阿拉伯、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發展協會(IDA)、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等國家及重要的國際組織,提供台灣貸款或技術合作上的援助,為台灣現代化及農業發展,都推了一把。
農復會反覆強調台灣農業科學起家 準備接受新挑戰
台灣社會及產業人才在當時劍及履及,彷彿進入新紀元。
劍橋大學博士朱家立在研究1960年代美援時期就有發現,台灣農業單位如農復會,特別會在工作報告中、以及對外宣傳的說法,反覆強調「科學起家」以及多角化的農業經營方式。
台灣農業,從傳統農耕轉移到科學發展,從只要種出農作物,轉變為研究出更好的農作物、增加生產量以及提高農民生活水準的農業型態,這樣的轉捩點,就特別引起朱博士的關注。
農復會在1963年時,接獲美國開發總署公告的一紙通知,想要在亞洲成立一個蔬菜研究中心——一個類似於在1960年成立於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專門以蔬菜為主的研究機構。
當這個消息一出現,由農復會植物生產組組長、也是日後台大園藝系兼任教授陸之琳負責在台灣和美國遊說,希望能夠把蔬菜研究中心設立在台灣。
從強調農業「科學起家」到期盼能在台灣設立一個國際化的蔬菜研究中心,就能觀察到台灣農業及人才,在1960年代時並不是徒有雄心壯志,而是有潛能且信心具足。
亞蔬不在原本美援計畫中 台灣如何爭取?
只是,爭取成立蔬菜研究中心,並不在原本約定好的美援計畫之中。可想而之,即使爭取到了,都需要龐大的資金,提供提供來自世界各地到訪台灣研究、及在本土研究人員在蔬菜及種原的保留、研究與培育。
然而,在1971年,「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就在台南善化成立了,並且後來在2008年更名為「亞蔬——世界蔬菜中心」(簡稱為「亞蔬」)。一個設點於台灣,但協助範圍並不僅挶限於亞洲,且總部仍然在同樣的地點(善化)持續投入重要研究,成立至今已逾半世紀,研發潛能,依舊不墜。
但是,台灣是怎麼爭取到亞蔬成立這樣的機會呢?
稍早之前,朱家立提到由農復會的陸之琳在1964年時,先向中華民國政府官員如孫運璿遊說,再去向美國的洛克菲勒基金會、康乃爾大學提案,後來在1966年在台灣進行場勘後,就決定要設點在台灣。
地點找好了,就必須開始找錢。
美國正值越戰、各國意見分歧 經費如何有著落?
當時美國正值越戰(1955年~1975年),因此當時美國國會內部在預算上就有考量,負責撥款的國會議員就對籌辦亞蔬的委員說,在亞洲成立就交給你們自己了。
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亞蔬的創辦基金後來就由亞洲各國協力籌款。只是籌款過程,亞洲國家意見有所分歧,並非那麼順暢。
朱家立解釋,當時美國正在和越南開戰,所以越南當時無法出錢,而美國也無法再出資太多。台灣自籌20%、美國出資40%,剩下的40%原本要由日本、韓國、泰國及菲律賓出資。
但這些國家其實認為機構在台灣,為什麼他們要出這麼多錢?
亞洲開發銀行進場救援 其他各國再次協調
面對這個窘況,「亞洲開發銀行」(ADB)進場救援。
事實上,是由當時曾擔任農復會農業經濟組組長,後來到了亞洲開發銀行擔任薦任理事、開發處處長的謝森中(後來回台灣擔任中央銀行總裁),朱家立說明,由亞洲開發銀行來為在台灣亞蔬捐助10%,而台灣再上調自籌款30%的款項,剩下20%就持續協商,最終,剩下的四個國家(日韓泰菲),終於以各出資5%,平分捐助。
亞蔬在1971年,終於正式於台灣成立。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