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31期:美國每年援助40億新台幣 台灣政府及農業單位如何運用如此龐大的美援資源?
根據國發會資料顯示,美國援助台灣的計畫,總計約14.82億美元,以當年新台幣對美金1比40的匯率換算,每年金援約一億美金,等同每年獲得約當時幣值40億新台幣的美援費用。在美援15年期間的經費運作,行政院將原本的「財政經濟小組委員會」改組為「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經安會),做為財經政策決策機構。
美國國會在1947年推出「馬歇爾計畫」後,隔年所通過的「援外法案」就把當時還在中國的國民黨政府納入了美援的受惠國(請見第0023期及第0025期談及緣起)。只不過,當時在中國發生國共內戰,是直到1951年,美國才恢復援助——援助來到台灣的國民政府。
美國每年援助台灣40億新台幣
根據國發會資料顯示,美國援助台灣的計畫,總計約14.82億美元,以當年新台幣對美金1比40的匯率換算,每年金援約一億美金,等同每年獲得約當時幣值40億新台幣的美援費用。
各國在地銷售美國剩餘農產品 拓展經濟利益
根據《國際農糧體制與台灣的糧食依賴》作者劉志偉的文章說明,美國國會在1954年另外通過了「農業貿易發展與協助法案」,又稱為「第480號公共法案」(Public Law 480,簡稱「480號公法」),其中就有授權美國政府,以優惠條件向他國販售美國所剩餘的農產品,並且允許使用當地貨幣交易,並且設立專款專戶,再由美國政府支用在地所得,像是美國駐外大使館的支出等。
因此,台灣當時的政府機構及農業相關組織在美國經濟援助、以及綠色革命、導入四健會等精神哲學之下,是如何運用進行這些龐大的財務經費呢?
成立「經安會」 15年經手美援經費運作
美援遷台國民政府期間在1951年到1965年,15年間為了實行美援經費運作,行政院將原本的「財政經濟小組委員會」改組為「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經安會),做為財經政策決策機構。
後來因經安會與經濟部、財政部職權有重疊,行政院在1958年解散經安會。台灣在1953年~1964年,配合美援計劃,推動了三期的經濟建設計畫。
配合480號公法 進口食材悄悄地改變國人飲食文化與產業
然而,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就曾有記錄,480號公法主要目的,是運用美國剩餘農產品來拓展國際貿易,同時協助受惠國的經濟發展。
所以,台灣除了受惠,其實也必須配合進口美國的產品,包含棉花、石油、化肥、藥品、煤碳和金屬等項目,在農產品方面,包括小麥、玉米、黃豆、奶油等農產及加工品的貿易。
因此在美援期間,也悄悄地改變了國人的飲食文化,習慣吃麵包、喝牛奶,也帶動台灣西點產業。
就如同《國際農糧體制與台灣的糧食依賴》作者劉志偉所關心,美國在二戰後就藉由援助計畫與合作,也掌握與支配著國際間的農糧體制,更進一步影響了其他國家的國民飲食習慣與農業發展。
美援之下的農業組織動員方式
劍橋大學歷史系博士朱家立表示,台灣農業在美援期間的經費運用,是由農復會做為中央跟地方資金的吸收窗口,再由省政府協調地方來實際運用,再透過各地農會、農會底下的四健會、及農林廳底下的農業試驗研究單位,由這些算是當時算是半政府的官方單位,進行推廣與農業科學的工作。
朱家立說明,農復會其實也重新包裝了日本總督府時代早有的農業行政脈絡,像是另外組成的「農林廳」,其底下則有了現在所謂的「農業試驗組」,「當時的農業試驗組需要什麼資源,就和農復會提出申請,並由農復會來制定政策與技術資源、資金的調動,來進行研究資金的排程。」
台灣農業研究與產業發展工作,除了有美援挹注,其實也有其他資源的進入,而在當時國民政府與農復會的兩種相互合作又獨立運行的特殊背景下,農業的科學發展,就此展開。
下期再敍!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