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41 期:台灣農業研究人才面正在面臨什麼轉變?以嘉義農試分所為例 承先啟後需要的2件事
「現在產業很多元,如果只是『專才』,會不容易面對現在的社會發展和農業型態。」農業部嘉義農試分所分所長的方怡丹談及過去與現在的農業研究專業人員,對於過去是重要且不可缺少的農業需求的人才需求,已和現在的農業所需大不相同。
「現在產業很多元,如果只是『專才』,會不容易面對現在的社會發展和農業型態。」農業部嘉義農試分所分所長的方怡丹談及過去與現在的農業研究專業人員,對於過去是重要且不可缺少的農業需求的人才需求,已和現在的農業所需大不相同。
本文想先拉回到現在農業試驗中心的研究能量的狀況,以及可能面對的狀況,下一期,我們就會探索上一期提到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在過去的人才是從何而來。
2023年接任農業部嘉義農試分所(簡稱嘉試所)分所長的方怡丹,過去曾擔任過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科長、簡任技正、副組長、組長以及農業試驗所主任秘書等職務,集結了對蔬菜產業、農民與市場需求、以及農業政策等多面向的視野及觀點。2年前進入專業人才濟濟的嘉試所時,便成為她希望能為這個具有百年熱帶農園藝作物研究歷史的嘉試所、以及農業研究發展,帶來新氣象的任務之一。而這也是現在農業研究領域,必須克服與面對的人才挑戰。
嘉試所主要研究熱帶及亞熱帶等果樹及農作物,研究方向都是為了現行市場發展、農民所需。
研究人才必須受到新刺激與對話 研究結果要有關聯性
然而研究人才若長期沉浸在專業項目、卻沒有受到新的刺激、對話,有可能將與產業漸行漸遠,也容易受限於既有定位,過於執著,就會有僵化情形。
方怡丹認為,培育研究的結果要能為農民帶來便利、有效益且及時的關聯性,素有研究成果卻沒人能使用,那就失去意義。
然而,方怡丹也深知,培育研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也要有耐心面對,因此農試所的研究可以不及時,但在未來一定要能派得上用場。
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農民不了解農試所的角色,並不是閉門造車。
因此要讓研究成果落地更快速,在技術輔導端的推動就要快速,並且保持開放態度,主動到田間與農民接觸,或是開設主題性的課程、研討會,才能盡量靠近產業端,也能讓農民了解現在推動的研究以及農業政策,雙方溝通討論,甚至修正作法。
她以酪梨為例說明,酪梨有很多品種,熟成時間與表現也不同,消費者往往容易感覺像是買到雷。因此要找到可以跨越現行熟度的門檻,這時就是利用研究解決問題——除了熟度問題,同時也要解決酪梨略帶苦味的部份,了解市場狀況、農民需求,來調整研究方向。
然而,農業試驗所最主要仍是專作作物的研究,農業改良場則是技術推廣。
發展「主業」及「副業」 同時因應不同產季蔬菜農作物
雖然這兩個農業組織性質仍有所不同,方怡丹在權衡農業發展之下,期許農業試驗所仍不是只有專才的研究員。因此希望讓研究員,能有「主業」及「副業」來發展個人的研究項目,也能因應台灣不同產季的蔬菜及農作物來做了解。
「做了調整後,研究員工作量因此會增加沒錯,幾乎可以說一年到頭都在忙,初期要他們去適應,是會有點門檻。」方怡丹並非不知道改動既有的工作模式,人類本能會有反抗的心情,但這背後,也是為當代農業人才培育找到未來發展的更多機會。
改變農業研究模式的兩大目標
1、聯合實驗,讓研究成果更有效益
不同農作物雖然特性不同,但採後處理方式都是一樣,因此讓園藝系和農業系的人才有聯合實驗的機會,加速成果的產出,讓研究成果有更多務實的落地機會。
2、一主一副研究項目,避免人才斷層
農試所過去累積了許多專業人才,但隨著時間、年紀增長,當擁有一項特定專業項目的研究人才退休,若沒有年輕一輩承接,就會出現研究人員的斷層。
因此為了避免接班斷層,以及因為各自研究專業項目而出現的技術落差,培養一主一副的研究項目,而不是指定專一項目投入研究,因為年輕人可能對其他作物有興趣,可以自己選、多一個機,避免訛殺年輕人興趣。
增加培育研究種類的品項以及育種時間,而當人員因為各種理由離開以後,後續的研究員,才不會承接不上。
亞蔬的出現 影響了台灣蔬菜產業及人才培育的成果
方怡丹提到,1971年「亞洲蔬菜研究與發展中心(AVRDC)」(亞蔬)在台南善化成立,影響台灣蔬菜產業最蓬勃發展,就屬1980年到1990年最為熱絡。亞蔬不只為台灣帶來許多蔬菜品種,這樣專業級的農業機構,集結來自世界各地及台灣的研究人才,深耕研究培育技術,也提供人才培育的機會。
方怡丹強調,亞蔬的出現,其實也帶動了民間產業,如種苗產業與農民和農試所、農改場等的合作,集結民間力量,也讓台灣官方單位能有所調適。
亞蔬與關注世界趨勢、與國際市場合作,發展跨國蔬菜品種培育,都能能讓整體蔬菜產業愈來愈好。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