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39期:美國凍結USAID經費影響甚鉅?回顧1970年代亞蔬中心成立時所遭遇的重重難關
當川普及馬斯克宣佈凍結海外援助機構「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消息出現,恐讓佈局世界各地的駐外單位及人員頓時面臨失業,現階段所接受援助的部份國家組織機構、研究單位到家庭或個人,也將可能面臨經費及技術資源斷炊的情況。1971年亞蔬中心成立時,本應獲得國際經費援助,在同一年,台灣卻宣佈退出聯合國⋯⋯
上星期,二度成為美國總統的川普再祭出一枚國際震撼彈,宣佈計畫要在2月關閉在1960年代成立的海外援助機構「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計要交由美國國務院管理,此時凍結的目的在於欲重新檢視用於人道救援的資金項目。
這項消息一出現,不只讓佈局世界各地的駐外單位及人員頓時面臨失業,現階段所接受援助的部份國家組織機構、研究單位到家庭或個人,也將可能面臨經費及技術資源斷炊的情況。
在近期的文章裡,我主要著墨於美國對於台灣農業的經濟援助、以及二戰後在世界各地所投入的援助工作等背景脈絡,或許能提供讀者對於在1961年所組成的「美國國際開發署」,在剛成立之初時,他們對世界各地金援的規劃與緣由的基本認識。
【同場加映】
《美國每年援助40億新台幣 台灣政府及農業單位如何運用如此龐大的美援資源?》
而延續上一期文章所提到,美國後來藉由開發高強度的種子——在不同國家成立農業研究中心,也在1971年終於敲定在當時台灣的台南縣善化市設立了「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亞蔬)。
而在1970年代亞蔬剛成立準備運行時,台灣在農業及國際地位上,面臨兩個重要的變化。
第一件事,是台灣農業結構,已經從個人佃農、小農開始走向專業化的經營模式。
台灣農業從古自至雖然受到耕地面積有限,大多以小農經營為主,但在1950年代之後,另外在美援之下的推波助瀾,台灣在基礎建設、都市化以及科學人才的發展之下,農業也開始在20年內轉向專業化與精緻化的發展。
第二件事,則是台灣的國際地位受到重大挑戰——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
由於國民政府從中國撤退到台灣,讓原本還在聯合國的角色在1950年代時不斷接受各方質疑。
雖然在各種國際策略與協助之下,原本還有機會保有聯合國席位,當時的總統蔣介石卻選擇放棄、決定退出聯合國,台灣至此失去了聯合國會員國這樣的國際角色。
1971年退出聯合國,也是亞蔬確定要在台灣成立的年度。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朱家立表示,台灣農業剛好面對產業結構的變化,卻必須面對退出聯合國後這樣國際地位的衝擊,然而有了十年前先於菲律賓成立的國際稻米研究中心的借鏡之下,像亞蔬這樣接受國際間投資的研究型組織,就必須打造成一個政治中立、客觀超然的科學研究中心。
像這樣的研究單位,是需要定期地接受研發基金挹注的。
而在1950到1960年代,原本在中國有投資農業研究、以及在世界各地投入各項發展基金的美國民間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及「福特基金會」,他們開始查覺到,費用支出愈來愈龐大。
因此當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中心、墨西哥的小麥與玉米改良中心、哥倫比亞的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及非洲肯亞世界農林業中心等農業研究中心陸續成立後,這部份的農業科學研究中心的經費,後來就委託給聯合國來協助統籌。
聯合國旗下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先成立了「國際農業研究諮詢小組」(CGIAR)代表聯合國的主要窗口,集中世界各國的捐款並分配到這些農業研究中心,並且監督及省察經費的使用情形,增加不同國家的研究中心的合作、避免重複的研究。
而CGIAR在1970年~1980年代,也不斷地成立新的中心,或者是把既有的相關研究單位納入它的保護傘底下。
亞蔬在1971年在台灣成立的時候,原本也應該是要向世界銀行爭取經費資助的,然而台灣剛好在同一年失去了聯合國會籍,因此對於研究經費的申請,等於是吃了好大一碗的閉門羹。
朱家立在爬梳了CGIAR內部檔案後,了解亞跟其他國際研究中幾乎相同,而且研究同等重要,當時的CGIAR應該也要將經費分配給在台灣的亞蔬,就因為政治問題無法提供亞蔬研究經費。
「好,既然有這個問題,那該怎麼辦呢?」
亞蔬剛成立卻面臨斷炊,這是難以面對的事。朱家立說明,當時CGIAR開會時,也會把亞蔬請去,以觀察員的身份保留與參加,藉由國際捐款方式來獲得國際資金。在第33期文章中曾提及,雖然後來亞洲各國協力籌款部份一樣面臨窘境,是在亞洲開發銀行斡旋之下,終於獲得捐款,但近半經費仍是由台灣政府自力出資。
而到今天,亞蔬的經費來源和當初一樣,分成兩種,一種叫做Restricted Funding,以專案性質,協助特定蔬菜供給或傳統資源的保育等來獲得經費;另一種剛是Unrestricted Funding,主要就是由台灣政府為主要經費來源。對此部份也已專訪亞蔬(現在已稱「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未來我們將會陸續上線,敬請期待。
而亞蔬在成立之初,人員是怎麼組成?當時台灣的蔬菜又以哪些為主要作物?下期待敍。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