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53期:「專訪亞蔬1」1970年代到2000年的蔬菜產業需求 看亞蔬成立與角色
農業中的作物分為農藝作物的「糧食作物」,以及園藝作物的「蔬果作物」,許多農業研究中心都是以主食的糧食作物為研究主題,單一糧食作物研究中心一一落成,唯獨沒有任何一個蔬菜專門的研究中心。
成立於1971年,亞蔬——世界蔬菜中心總部位處台南市善化區。(圖片:張語屏攝)
現在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簡稱「亞蔬」),已是一個由四個研究艦隊組成的非營利科研團隊——針對海內外蔬菜的多樣性、永續性、營養性及推廣教學,甚至在自然災害發生愈來愈頻繁的年代,也能提供救難種子包給予預備恢復的受難地區,提供再現生機的機會。
當國際間關注單一糧食作物 位在台灣的亞蔬則投入「蔬菜」研究
具有在海內外育種、生物技術及研究合作豐富經驗的王雲平,在2024年5月上任亞蔬副主任。他提到,國際間在1950年代的後馬歇爾時代(The Marshall Plan),展開了各種受援計畫,當時聯合國的立場也認為人類要繼續生存,務必發展農業。因此便放眼全球,在不同國家之間設置農業研究中心。
農業中的作物分為農藝作物的「糧食作物」,以及園藝作物的「蔬果作物」,只不過,當時都是以主食的糧食作物為研究主題。因此在1960年代開始設置的農業研究中心,大多都是以單一糧食作物為主。
像是在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墨西哥的玉米及小麥研究中心(CIMMYT)、印度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ICRISAT,主要以豆類研究為主)、秘魯的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CIP)等。
王雲平接著說,陸續多個糧食作物研究中心一一落成,卻沒有任何一個蔬菜專門的研究中心,「直到1970年代,國際間才開始針對蔬菜展開的討論,在八個東南亞國家選擇一個。」
雖然當時台灣在1971年末退出聯合國、甚至在1979年與美國斷交,國際關係受到考驗,但當時的農業單位與政府機關,仍極力與國際爭取將蔬菜研究中心設置在台灣,與美、日、韓、泰、越及菲共同簽訂備忘錄,1971年在台灣成立了「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簡稱亞蔬,直到2008年改名為「亞蔬中心——世界蔬菜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 WorldVeg)。
亞蔬關注台灣蔬菜選育,也與世界保持緊密關係。(圖片:張語屏攝)
相比於世界上其他的農業研究中心,他們是一種作物就是整個研究,但是「蔬菜」是集合名詞,有許多種品種及類型,因此並非傾全力投入全部的蔬菜種類。所以歷任以來的亞蔬中心主任,都會隨著當下台灣的需求、同時考量國際需求做評估,也會引進品種不斷研究。
在當時美援時期的國內及國際背景時代脈絡之下,台灣農業的蔬菜環境及亞蔬研究大多以大豆,毛豆、及蕃茄、青花菜及椒類等蔬菜作物為主。
成立至今半世紀,亞蔬裡的研究人員橫跨20世紀也交棒給21世紀的研究員,在科技日新月異之下,亞蔬也不斷精進技術研究,從土壤到產品,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技術,選育出抗病毒、抗病蟲害的品種。
尤其在各種自然災害、戰爭不斷及氣候變遷的多重衝擊下,亞蔬的研究人員利用生物技術輔助選種,隨著環境變化及市場需求去調節需要育種的方向,提供給台灣及合作的國際地區。
1970年代到2000年的蔬菜產業需求 從吃飽到也要吃好的演進
椒類育種助理研究員林世雯回想自己加入亞蔬時,已是上世紀末快結束的事,「當時亞蔬的田區選育種植的椒類大部份是辣椒,少部份才是甜椒。剛到職第一天,當時(亞蔬)的主任就帶我到好大一塊的辣椒田區,摘下栽培的鮮辣椒直接問我『你敢吃嗎?』。」
在亞蔬總部裡,有幾處試驗田及園圃,椒類也是研究主力之一。(圖片:張語屏攝)
晃眼一過,林世雯研究椒類作物已有25年,當年上工一週後,就能直接品嚐任何田裡的椒類和蔬菜。
林世雯還記得,當時台灣市場在蔥科、豆科的需求比較大,像是洋蔥、綠豆、大豆及毛豆,因此為了亞洲國家的產業需求,像是印度對綠豆的需求較大等,亞蔬就有釋放一些相關的種原材料給印度。
在糧食充足後就開始考量營養訴求,要吃飽、吃得營養一點,早期在1970年代之後,因為海內外市場需求,在亞蔬裡的確有相關的台灣及印度的豆科研究員,專攻綠豆、毛豆及大豆等。
豆科後來在台灣的農業改良場也都有專業研究者,包含與亞蔬合作,從1981年開始的綠豆、大豆到2007年的綠毛豆,一共有10種品種育成,從蒐集種原、育種跟繁殖,並且針對病蟲害和產量調整適應為台灣環境。
後來因為印度是以豆類為主要飲食作物,而且候與需求都更適合,就把豆類的研究移轉到印度(ICRISAT),而對台灣較為有革命記憶的地瓜,如同第49期文章所提,台灣在早期薯類還沒有辦法做的那麼好,不同於主食為薯類馬鈴薯及地瓜的秘魯,他們就有成立「國際馬鈴薯中心(CIP)」。
亞蔬後來主力雖然著重在蔬菜作物、把一些品種挪到國外,但仍有相關種原及知識庫的重視與保存。
林世雯表示,台灣蔬菜演進和產業需求和其他國家是不太一樣的,需求量也沒有那麼大,另外像是蔬菜中的瓜科,在台灣瓜科育種則比較少(仍然約有42種),瓜科作物是泰國主力,像這樣作物研究,就會移到需要的主力國家,但在台灣仍然都保有種原。
而過去台灣為了力拚外匯存底,歷經三罐王時代開啟的各種蔬果罐頭產業後,就不能不提其中的「蕃茄」、及人人耳熟能詳的「可果美」加工食品。下一期,會再由亞蔬研者員為各位開啟那頁台灣的蕃茄故事。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