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55期:「專訪亞蔬2」加工蕃茄從出口到內銷 一段品種到栽培的台日合作經驗談
根據農業部資料統計,1967年到1972年台灣耕作蕃茄面積還在500公頃以下,到了1978年就增加到4000公頃,逐年增加到1984年的8541公頃最高峰。台灣春季時高溫高溼的環境條件,其實是病害壓力非常大的地方,可果美把日本蕃茄材料寄來台灣,利用這樣的環境篩選、在台灣選材。
在今(2025)年4月3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拋出令全球皆措手不及的關稅措施之後,就有可能會讓曾受中國貿易障礙、而努力轉往較高門檻的歐洲及北美洲市場的農業業者,再度受到衝擊,加上出口到美國還不是農業的貿易順差,如今卻得共同承受32%的高關稅之苦。
台灣做為島嶼型國家,從上世紀末至今,產業經濟仍大多為出口導向。
蕃茄如同其他農產品,除了蕃茄鮮果要充份供應內需,也是重要的加工食品原料,而最早的外銷史,則要回溯到1927年銷往到日本的蕃茄糊及蕃茄醬,在當時就影響台灣開始種植蕃茄。
1967年在台灣成立可果美公司 蕃茄與加工蕃茄產業蓬勃發展
自日治時代引進到台灣的蕃茄品種,在栽培技術、飲食習慣的推廣與養成,以及已有幾十年厚實的加工鳳梨與其他蔬菜的製罐經驗奠基之下,就不能不提成立於日本名古屋的日本可果美公司——後來在1967年成立台灣可果美公司,興盛台灣的加工蕃茄產業。
根據農業部資料統計,1967年到1972年台灣耕作蕃茄面積還在500公頃以下,到了1978年就增加到4000公頃,逐年增加到1984年的8541公頃最高峰。
而加工蕃茄罐頭外銷占第4名,是三罐王(鳳梨、洋菇、蘆筍)的下一順位,外銷國家,以日本為首(61%)、美國次之(13%)。
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的合作
同樣在1970年代成立於台南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簡稱「亞蔬」),早期其實就開始有和可果美公司合作。
亞蔬蕃茄育種高級研究助理許芸喆散發文靜沈著的氣質,但談起研究專門,即時是幾十年前的發展歷程,仍能聽出她的熱情與專業。
許芸喆提到,由於台灣春季時高溫高溼的環境條件,其實是病害壓力非常大的地方,可果美把日本蕃茄材料寄來台灣,利用這樣的環境篩選、在台灣選材,同時以材料交換的合作模式,讓留下來的材料則可以再利用,有些就適合做為加工蕃茄的基準。
麥當勞進軍台灣 奠定蕃茄沾料的商機
而加工蕃茄真正在台灣占據重要地位契機,則是在1984年1月美國麥當勞進軍台灣之後,以蕃茄醬走進大家的生活裡開始。
然而根據台灣可果美公司的史料資訊顯示,當時的加工蕃茄產品主要以外銷為主,卻碰上新台幣兌美元升值,從一美元兌新台幣40元,到一美元兌新台幣26元,差點讓台灣可果美公司無法存活,營業額從千萬美金直接對半砍,因此當時就把市場轉戰台灣,主攻內銷市場。
加工蕃茄品種 因使用類型而有不同育種與收成條件
加工蕃茄的品種,植株需要能在地面上匐匍型的,就能省工省材料;而為能讓直接由機械統一採收,在選育過程會讓蕃茄成熟較為一致,成熟期大約3個月,但可以持續採收1至2個月,如同早期綠豆成熟較不一致,也會做這樣的調整。
而加工食品的蕃茄類型,就有不同的選育條件和育種的考量。許芸喆也舉例,比如說蕃茄汁就需要較多汁的類型,而蕃茄糊,就要考量糖酸比和較大較富果肉的類型。
而談起亞蔬在蕃茄的分類主要則有三種,一種是鮮食加工,其中分為較小型、有好價格的鮮食蕃茄以及價格不好可做為加工蕃茄;第二種為鮮食蕃茄類型;第三種則是鮮食小果,如聖女蕃茄、橙蜜香等小蕃茄。
加工市場變化讓合作中止 卻受氣候變遷衝擊而有合作契機
只是約在2000年左右,台灣市場的轉變,蕃茄加工市場需求不如以往,2014年時可果美公司與亞蔬不得不中止了合作。
只不過,因為氣候變遷,全球氣溫愈來愈高,日本可果美公司後來也慢慢轉向印度市場,只是印度的氣溫比台灣更高,因此需要更耐熱的蕃茄品種,在2024年時,日本可果美公司再度與亞蔬有了聯繫
植物病毒助理研究員鄭浩員進一步解釋,有關蕃茄在有關病蟲害抗病性的研究,其實是日本想要再次與亞蔬合作的關鍵因素。
「亞蔬基本上已針對多種不同的病毒病態及真菌病害有許多開發的成品或半成品。而早期可果美公司就在亞蔬附近,在台灣有許多契作農田。十幾年前當他們有一些萎凋病的問題,也還是會向亞蔬諮詢,可以判斷他們在選擇品種時,一些重要病害問題都會有考慮的重點,像是侵入性的萎凋病、毒素病。」
日本可果美公司從種子、品種、栽種過程及在不同國家契作的品質管控,加上針對不同品種到不同口味,都有建立起完整的標準流程。
產業合作關係專員林麗珠補充,不同於一般小型企業,也只有到達一定規模程度的企業(如可果美公司),才有機會及資源,設置植病方面的實驗室,也才有機會透過與亞蔬的合作,了解相關病害研究與檢測方式。
從黑杮仔切盤蕃茄到鮮紅飽滿的紅蕃茄 消費市場仍然不斷在變化
從蕃茄醬到鐵罐蕃茄汁飲料,對台灣人而言至今應該都還不陌生。從過去1970年代之後的加工蕃茄到現在的小果蕃茄,以及在台灣南部仍然可見的沾薑泥醬油膏的「黑杮仔」切盤蕃茄。
黑杮仔那樣口感較軟、果實多汁的品種,因為台灣烹調方式與飲食習慣的改變,消費市場則轉為喜好紅一點的蕃茄,讓切起來、吃起來不會讓果汁流得滴滴答答。
因此亞蔬除了做好嚴謹的基礎研究育種,也會關注消費市場的喜好與需求,在加工蕃茄、鮮食蕃茄、小果蕃茄的育種研究至今仍然孜孜不倦,如今再度盼能在如今丕變的環境之下,再度㩦手合作、突破這個世代的難題。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