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57期:農業賦權:人類社會的根基與永續未來
農業,自古以來便是人類文明的基石。然而,隨著工業化與全球化的加速,農業面臨許多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賦權(Agricultural Empowerment)成為一個新興的關鍵概念,意圖提升農民在生產、經濟、政策與社會層面的自主權,確保農業能夠與現代科技社會與時並進,並邁向永續發展。
從生產者到決策者:農業賦權的時代來臨
農業,自古以來便是人類文明的基石。從狩獵遊牧採集社會進入農耕社會的轉變,使人類得以定居、建立社會、發展文化與科技。然而,隨著工業化與全球化的加速,農業不僅面臨市場競爭的挑戰,也受到環境變遷、環境與土地資源枯竭,勞動力短缺等問題的多重衝擊。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賦權(Agricultural Empowerment)成為一個新興的關鍵概念,意圖提升農民在生產、經濟、政策與社會層面的自主權,確保農業能夠與現代科技社會與時並進,並邁向永續發展。
農業賦權的概念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源自對農民自主權的強調,認為農業從業者不應只是被動的被定義為「生產者」,而應成為擁有「決策權的經營者」,甚至是「政策倡議者」。這不僅關乎農業的發展,更關係到糧食安全、環境保護以及人類未來的生存方式。
農業賦權的概念如何出現?其歷史背景與發展
農業賦權的核心在於提升農民的自主權、決策權以及對資源的掌控能力,這與歷史上多次土地改革和農業政策有著密切聯繫。例如,臺灣在1950年代推行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旨在透過土地改革,使實際耕作者成為土地所有者,提升農民的經濟地位和生產積極性。這一政策的實施,促進了農民有意義的投入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準,為臺灣後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
此外,農業相關法案的制定與實施,也為農民提供了多重的法律保障,涉及農業各種保險、基礎設施、資材、農藥與食農教育使用等多方面,確保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權益。這些基本法律的擬訂與推行,進一步穩固了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主體地位,雖然還有所不足,但已經非常貼近農業賦權的理念。
在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地方創生工作中,也不乏看見以復興在地農業技術、工具、觀念、文化為基礎的地方團隊,進一步推動農業轉型與再生,這些團隊嘗試導入新的農業經營理念,試圖強化農民在農業當中所應該扮演的關鍵角色,而非只是市場的跟隨者,討論如何透過行動突破農業經營困境,以保障農場的永續發展。令人感動的是,這些團隊裡的青農,透過持續學習新的農業技術,突破現有的經營管理策略,並建立在地的社會支持系統,提升了留農的條件與意願。也因為知識內涵的導入與提升,讓這一群青農也獲得了來自各方面的支持,進一步推升創意與創新,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也賦予這一群農民更多有別於傳統生產者角色,進到了決策者與倡議者的角色,這就是典型的農業賦權模式。
農業賦權如何發展?從產業革新到政策支持
農業賦權絕非單一政策或行動,而是一個涵蓋多方面的綜合發展策略。從全球趨勢來看,農業賦權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面向:
技術與資源賦權
引入智慧農業技術,如物聯網感測器、無人機監測與AI數據分析,提升生產效率與工作質感。
發展有機農業與友善環境的農耕方式,確保生態平衡與土壤健康。
提供農民教育與技術培訓,讓他們能夠自主創新,提高競爭力。
經濟與市場賦權
建立公平貿易機制,確保農民能夠獲得合理報酬,減少市場剝削。
發展在地短鏈供應模式,如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直接連結生產與消費二端。
推動農產品品牌化與電商銷售,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擴大市場版圖。
政策與法規賦權
推動國土計畫法立法,確保農民有優質且穩定的土地使用權。
促進農業補助與金融貸款機制,使農民能夠有資金進行農業升級與創新。
增強農民在政策制定中的參與,透過農會、合作社與地方組織發聲,確保政策符合農村實際需求。
社會與文化賦權
提升農村社區的自主管理能力,促進農村創生,讓農業與地方文化相結合。
鼓勵青年回鄉務農,透過創新的農業經營模式,使農業成為具有吸引力的產業。
透過農業與食農教育的結合,提升社會大眾對農業的理解與認同。
結語:農業賦權,是我們共同的未來
農業賦權不僅關乎農民的權益,更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品質與未來。透過技術創新、政策支持、經濟強化與社會文化的共同努力,農業不僅能夠永續發展,更能成為促進社會繁榮的重要驅動力。當我們開始關注農業,我們就是在為自己的未來鋪路——一個更公平、更健康、更有韌性的社會。
讓我們一起關心農業賦權,支持農業永續發展,打造更美好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