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60期:全球貿易變局與地緣政治 為何會對台灣農業產生衝擊?
美國讓出世界工廠的名號,加上全球對消費型經濟產品需求增加,造就了東亞國家向美國大量輸出商品、賺取貿易順差。而美國在進口廉價商品時,也就會輸出儲備貨幣美元,這就讓出口國把賺取到的美元,拿來購買儲備資產美債,這樣一來,就能持續刺激美國對消費與進口的需求。這樣的循環現象,被稱為「特里芬結構」,是東亞國家在過去50年來,經濟高速成長的現象與基礎。
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初以來所宣佈的對等關稅政策,讓全世界出口業者忐忑不安,其中就包含出口大宗農作物之一的毛豆。就算現階段對等關稅暫時喊卡,大多數自台灣出口到美國的貨品,以10%關稅為基準,而美國對中國則是徵收高達125%~245%的關稅,尚有變數。
對於出口型的毛豆而言,潛藏著各種契機與危機。
每年銷往美國的台灣毛豆平均有6231公噸,占總出口量的19%。而過往中國毛豆外銷美國則有,或許能在美國徵收中國超高關稅當下,是爭取增加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增加出口量。
然而,台灣毛豆最大宗其實出口到日本,占總出口量約72.6%,反而會令人擔心,在中國與日本之間更低的關稅之下,中國加強轉銷日本市場,可能會讓台灣毛豆失去既有市場。
1970年代美國經濟模式發生變化 讓出世界工廠名號
根據黃志芳與李牮斯的共筆著作《變局中的抉擇》指出,自1970年代美元與金本位脫鉤以後,美國的經濟模式有了偌大的變化,犧牲了製造業,換來美元霸權。
從那時開始,美國讓出世界工廠的名號,加上全球對消費型經濟產品需求增加,造就了東亞國家向美國大量輸出商品、賺取貿易順差。
而美國在進口廉價商品時,也就會輸出儲備貨幣美元,這就讓出口國把賺取到的美元,拿來購買儲備資產美債,這樣一來,就能持續刺激美國對消費與進口的需求。
東亞國家50年來的貨幣與貿易現象:「特里芬結構」
上述這樣的貨幣供給與貿易增長對進出口國有利的循環情形,被稱為「特里芬結構」,是東亞國家在過去50年來,經濟高速成長的現象與基礎。
兩位作者也提到,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成為取代了世界工廠地位、賺取巨量的貿易順差。
然而,如同第25期文章所述,過去美國雖然輔以正向的商業力量與經濟援助,來處理共產國家的人權、法治、民主問題,在必要的時候,另一方面也在控制東方國家能更「西化」、中國更西化。
只是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實質開放市場的態度,藉此控制誰能投資資金的進出、釘住美元,並在2013年開始大量採購黃金,目的是去美元化、打造貨幣戰的城牆。
到了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強化了地緣政治之下貿易戰、貨幣戰及科技戰的狀況。
近十年來 台灣受地緣政治下的影響愈來愈加
而台灣的農業在小三通之後,逐漸打通出口市場、與中國往來密切。但在近十年來,台灣也開始受到中國與美國,各自與彼此之間對台灣出口貿易的衝擊,包含其他地緣國家間接對台灣的連帶影響。
因此,在貿易戰之下,許多貿易與產業政策的制定,都須戰戰競競、步步帷營。
如同《植未來》站長、農夫李法憲在此文提出憂慮,在貿易戰之下、對等關稅塵埃落定之前,如果為了避免增加出口關稅而換來進口農產零關稅,可能會導致台灣走向墨西哥後路,農業崩盤、社會失去穩定的根基。
李法憲在文中提出3項策略,很值得所有關心台灣農業發展的朋友共同討論,台灣農產如何在地緣政治之下,應避免過去1950年代之後,為加速經濟建設,再度淪為最後的籌碼。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