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第83期電子報的討論
在上一篇,我們談到農業正面臨「M 型化」的產業困境:
要嘛走向資本化、規模化的大農企業;
要嘛退回微型家庭經營的小農模式;
而中間層往往最辛苦,甚至被迫退出。
這種結構性的兩極化,不只是市場現象,更攸關農業如何承擔糧食、環境、文化與教育的公共責任。
因此,我提出「第三條路」:共生型農業經營。
但這不只是理論,它需要在真實的生活與行動中被實踐。今天,我想從我自己這幾年的努力談起。
為什麼我要推動農業活動?
如果單純追求產量與銷售,我也許能選擇簡單一點的路徑:
種更多面積,專注產量與供應;
或者維持小規模,只求養活自己的家庭。
但我始終覺得,農業不該只是「商業與生意」。
農業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社會對話的基礎「社會語言」:一種讓人重新與土地、食物、彼此建立連結的方式。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只耕作,還投入:
食農教育
農場導覽
農村文化節
與通路、書店、音樂、市集的跨界合作
因為這些活動的背後,都在回答一個問題:農業,如何重新走進社會?如何被社會正確理解?如何應對消費者的選擇?
農場作為教育場域
在梓玉生態農場,我常常接待學校、社區團體、家庭來參訪,也經常到學校進行教學與推廣農業。
這不只是「了解蔬菜怎麼生長」,而是透過體驗讓人理解:
為什麼友善耕作需要更多時間?
為什麼氣候變遷會影響我們每天的餐桌?
為什麼購買不是單純交易,而是支持一種生活與環境價值?
我設計課程,讓孩子從「摸土、採菜、煮飯與動物互動」的過程,去理解食物背後的故事。
很多學生第一次下田,才知道原來種菜或拔菜需要蹲下來、彎腰、用力,甚至弄髒手。這些微小的體驗,會在他們心中留下種子。
這就是教育責任的實踐:農場不只是產地,而是教室。
文化節作為公共平台
除了農場,我更投入策劃「梓感農村文化節」。
有人會問:文化節跟賣菜有什麼關係?
對我來說,文化節就是一個 「讓農業重新被看見」的平台。
我們邀請書店、音樂人、市集攤位參與,讓農業不只是農業,而是和閱讀、藝術、飲食、親子教育相連結。
我們設計大地遊戲,讓年輕人透過闖關去認識水稻、蔬菜、香蕉、鳳梨、黑羽土雞、蜂蜜背後的故事。
我們邀請長輩復刻手路菜,讓長輩透過飲食傳遞早期珍貴的農業文化,又如何讓年輕人從味道去感受農業與文化的記憶。
這些活動看似熱鬧,但本質上,是在建構農業的公共性。
農業不是只存在市場,而是重新走進城市人的日常與想像。
社會責任與文化責任
農業如果只看產量與價格,會忽略許多無形的價值。
但透過活動,我們可以讓這些價值浮現:
社會責任
提醒人們,農業是糧食安全的基礎。
讓消費者理解,每一次購買都是對農業結構的投票。
文化責任
保存農村記憶與飲食傳統,讓年輕世代能有「記憶」,並「吃到故事」。
讓農業成為文化再詮釋的場域,而不是被遺忘被邊緣的背景。
價值責任
不只是「賣產品」,而是「傳遞價值」。
例如推動友善耕作,不只是價格高,而是社會共同的選擇。
我的實踐與第三條路的連結
這些努力,表面上看起來像是「辦活動」、「做教育」、「置入文化」。
但其實,它們共同指向的就是 共生型農業經營:
我不是單純的「生產者」,而是「教育者」。
農業不是被動等待市場,而是主動塑造社會期待與想像。
經營的目的,不只是收益,更是承擔責任。
這條路走起來不輕鬆,因為它不像大農那樣有規模優勢,也不像小農那樣單純自足。
但它的價值在於:它為農業打開了第三種可能性。雖然很艱辛就是了,哈!
為什麼這條路重要?
避免農業的單一化
如果只剩大農與小農,農業會失去多樣性,公共價值會消失。建立社會支持基礎
當農業能與教育、文化、社會連結,它就不再只是農民的事,而是社會共同的事。累積長遠力量
透過教育與文化,培養下一代的理解與參與,才能讓農業不只是今天的產業,而是明天的希望。
第三條路,就是未來的公共路徑
當餐飲業者說「中間最痛苦」時,農業確實也是如此,我感同身受,因為我自己也正在其中努力著。
如果我們只剩「大」與「小」,農業將越來越被看不見(第68、69期電子報),更容易被市場邊緣化。
但我相信,農業還有第三條路。
這條路不是浪漫的想像,而是務實的選擇。
它叫做:共生型農業經營。但是挑戰真的很大,任務非常艱鉅,很容易失敗,也很容易令人灰心挫折。
在這條路上,農業不只是生產食物,更是承擔責任、傳遞價值、塑造文化。
這條路絕對辛苦,但卻是讓農業真正永續、讓社會重新理解農業的唯一方向。
關鍵是:我們是否願意一起走上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