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21期:蔬菜耕作面積年年減少 卻能保有生產總值?初探美國援助的台灣背景
農業產值的變化,其實在近20年來上漲約10%。蔬菜類早期年排名本來是第5名的392億元,在2018年則是上升到了第2名的850億元;水稻則是在排名第3名,第一名寶座為果樹類,約在800億到千億以上。
進入2024年最後一個月份,氣溫終於有降下來的體感。由於日夜溫度有明顯落差,在此時節收成的葉菜類也更加鮮甜,更適合在這個季節進一步關心我們的葉菜類產業的發展歷程。
時任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的方怡丹研究過2005年到2015年的蔬菜產業狀況,做了產業展望觀察,對於那十年的變化以及近幾年的農業變化,她看到了農業中不同的主要作物,因為飲食消費的改變,產值各有消長(近年變化,也可參考前文李法憲大哥所撰的〈吃貨的現代意義與行動實踐〉一文。)。
2005年至2015年,台灣蔬菜種植面積從16萬公頃減少到14.3萬公頃,加上農村老化及農地利用率下降情形下,種植面積也在下個十年持續減少。但是在蔬菜市場面價格變動,根據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加幅度是14.33%,
農業產值的變化,方怡丹回應,其實在近20年來上漲約10%。蔬菜類早期年排名本來是第5名的392億元,在2018年則是上升到了第2名的850億元;水稻則是在排名第3名,第一名寶座為果樹類,約在800億到千億以上。
蔬菜產業面臨的問題,由於產期集中在冬季,單一耕地的面積較小,且單一蔬菜種類栽培規模也小,在2010年的統計,台灣只有十種蔬菜耕種面積超過3000公頃以上,竹筍最多,再者是西瓜、毛豆、甘藍、蕃茄(含小蕃茄)、青蔥、大蒜、不結球白菜、花椰菜、洋香瓜。
在十年前,平均農戶耕作面積也還只有1.1公頃,不利機械化耕作,經營效率低、人力成本高。
加上受到氣候與市場因素,農民當時傾向評估災後不易跌價的品項,大規模搶種,缺少產銷評估意識,而出現了產銷失衡,加上蔬菜是易腐性作物,不耐貯運,也難以長途外銷。
在出口方面, 2005年原本出口量為7.6萬公噸,但到了2015年則是上升到10.8萬公噸,雖然也有生鮮冷藏種類如萵苣或根莖類作物,但大多以冷凍、及蔬菜汁、調製品及罐頭出口為主,近年因冷鏈系統與科技不斷精進,加上更多改良後的抗病蔬菜品種有利外銷。
但回到戰後的蔬菜產業,因為人口增長,觀察農業政策,在農地重劃、水利工程建設、以及綠色革命影響下,引進機械化農耕以及提升農業技術、改良農作品種也帶來變革性的影響,方怡丹說,尤其是美援時期對台灣蔬菜產業的佈局。
在美援農業之前及初期,我們也需要把前面篇章提到,為了振興台灣農業經濟,制定的以穀換肥、375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徵收糧食物資代徵金錢的「田賦徵稅」稅收政策,以及早期台灣曾是香蕉出口大國、到了中期開始出口茶葉、糖,蔬果類,則是加工鳳梨、蕃茄、蘆筍、洋菇等蔬果罐頭,做為主要賺取外匯(換匯)的農業型態,都先放在心上。
不少人對美國援助台灣最深的印象,一定不會少了拿來當做內褲棉布料來源的「麵粉袋」,多少也能理解到當時台灣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
早期美國為了圍堵共產勢力,約在1920年代先以學術及科學化方式援助中國農業,解決糧食不足與營養問題,而美援也曾有所暫停,而直到國民政府遷台,美國援華法案再啟動,1950年到1965年是美國援助台灣的主要年代。
日前曾提及1949年的台灣,因為省幣制改革方案,推出舊台幣4萬元兌換新台幣1元政策,社會民不聊生。
雖然為了外匯存底,台灣在這期間因此另外創造出農業生產鏈的罐頭外銷經濟益,但在1951年初,台灣銀行的外匯存底見底,根據國立台灣大學經濟教授、《台灣經濟四百年》作者吳聰敏記錄,1951年台灣積欠國外銀行1050萬美元,到了1954年外匯存底再次積欠海外銀行330多萬美元,都是藉由美國特別撥款援助,才能度過難關。
下一期,我們將進入美國援助台灣農業之前,做了哪些佈局。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