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未來電子報】第023期:台灣接受美援的起因,看中美合作脈絡(一)
美國在金援工作上,從很早就開始。從穩固抗共勢力開始,藉由農村社會、人道援助、科學研究、商業貿易方式,改善環境和糧食安全,方方面面的遍及世界各地。
在HBO MAX串流平台上,由奧斯卡影后凱特溫斯蕾主演的2024年新劇《The Regime》擔任總理一角,是一部虛構於當代的中歐國家在長期以來的獨裁政權下的政局動盪的諷刺作品(Satire)。
劇情中間提到了男主角希望女主角能實現她的承諾並實踐國家的終極夢想:推動「土地改革」,盼讓農民不再受苦、人民不再挨餓。
雖然不能劇透、暴雷,但回顧第011期文章所提,許多開發中國家也曾想效仿台灣實現土地改革的「理想」,卻大多因土地所有權、立法權及政治權力三種權力集中在同一社會領袖既得利益者手上,難以落實,在台灣當時卻能達成。
台灣因為特殊社會背景下的土地改革,也發生在受美國經濟援助下的建設發展期間。
為了幫助讀者能更深一層了解美國援助對台灣農業、蔬菜產業的影響,其背後的成因與大環境背景下,以及當時社會與經濟脈絡,會是近期文章的要點。
台灣的土地改革政策在1949年左右開始推進,同時期也是在國共內戰後,美國恢復援華計畫,提供要撤退到台灣的國民政府約2.7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不含另外的軍事金援)。
當時台灣人口突然大量增加,民生物資匱乏、經濟發展大倒退,而在1950年蘇聯、中共支持下,北韓出兵南韓引發韓戰,美國出兵支援南韓,美國國會也通過「共同安全法案」(Mutual Security Acts),將台灣和日本及南韓列為在亞太地區的第一島鏈上,主要是防止共產勢力滋生,盼能形成反共陣營。
美國在金援工作上,從很早就開始。從穩固抗共勢力開始,藉由農村社會、人道援助、科學研究、商業貿易方式,改善環境和糧食安全,方方面面的遍及世界各地。
第007期文章曾提到過農復會在「中美農業技術合作團」背景下先在中國南京設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也就是「農復會」,遷台時帶著美國與中國農業專家和資金來到台灣的細節,這也是在美國國會針對「美國援華法案」於1948年所納入的條款之一,以農復會這樣的獨立機構提供資金,影響了後來在台灣農業環境與農作物改良與培育的發展。
根據《農復會與台灣經濟》作者黃俊傑的分析,當年農復會的創立,其實是受到當年對農業問題的四種派別所組成:
1. 農業派
以留美農業科學知識份子為主
認為中國農業及農業問題是生產力問題
要提高生產力養活龐大人口,須提高農業改良、耕作技術
2. 平教派
認為中國農村及農業問題是鄉村平民教育的問題
農業建設必須從平民教育開始
中國農業問題在於「貧愚弱私」,需要提升農民教育水準才能解決
3. 分配派
必須思考農民之所以貧愚弱私的根源有其三種:
主因來自帝國主義,必須推翻
自封建剝削與高利率課稅
天災水旱
4. 農業派+土地改革派
中國農業問題複雜,技術創新與土地制度要改革才能雙管齊下
透過上述四種對農業問題的思考與工作方向,以不同程度,整合進後來農復會的中心思想與農業哲學。
但在糧食安全下,其實我們還得再往前追溯美國與學術機構的合作,都與後來到台灣的農作物培育、改良,有密切的關係。
下一期我們將針對這部份詳談。
感謝有你的訂閱、展讀,點擊分享按鈕,邀集親友加入「植未來行動聯盟」!